大众网济宁5月14日讯(见习记者 李丹 通讯员 韩阳 卢晓 杨磊 张丹)“山区乡镇交通闭塞、条件落后,吸引不来人才,就是来了也留不住。”这种论调在社会上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成为个别地方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的“思想桎梏”。然而发生在山东省邹城市邹东山区田黄镇的这个例子却生动地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栽下“梧桐树”,不愁没有“凤凰”来。
镇里“拉回”个能人,带富一方百姓
明媚的阳光下,张士山站在厂子里,打量着身边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心中充满了自豪。从一家小服装加工点的作坊主,到今天坐拥百万资产的企业家,他庆幸自己回家乡创业这条路是走对了。
1995年,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冀,田黄镇农民张士山揣着家中1.5万元“老本”和2万元借款,携妻子离井别乡,去天津开了一家服装加工点。经过10年的拼搏,张士山有了些资金和技术上的积累。2005年,他在当地租下一处小厂房,开办了一家袖珍制衣工厂,十几台老式缝纫机算是厂里全部的家当。十几个工人,每年靠熟人接一些少量的订单维持运营,赚取微薄的利润。几年时间过去了,张士山的生意做得波澜不惊,事业少见起色。
转机来自2010年。当年春天,回家探亲的张士山碰到了他生事业上的“贵人”——田黄镇新任党委书记杨森。
“杨书记一连三次上门来宣讲政策,帮我出点子、谋路子,力邀我回乡创业”,回忆起几次见面后的心情变化,张士山说:“本来只想挣点小钱,没什么大志向,可领导这么瞧得起咱,这心劲腾的一下就上来了”。
终于下定了决心。当年9月,张士山举家迁回田黄,注册成立金鲁瑜针织品有限公司,并着手筹建新厂。“一切都出奇地顺利”,镇党委、政府也完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从办理各种手续到协调用地,再到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镇里给了他最大的帮助。2011年1月,新厂终于建成投产。如今,公司已发展成拥有省级、地级代表商20个,年产销额过3000万的规模,产品也远销东北三省及南昌、广深珠等十几个城市。“金鲁瑜”的崛起也给当地百姓带了了实惠,目前,公司已吸纳上百名周边群众就业。”
企业“拴住”个才子,卯足发展后劲
2012年7月,吉林美术学院动画设计专业邹城籍毕业生孔凡冰面临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乡就业?
“凭着所学的专业,或许可以在大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家中父母年纪都大了,需要自己在身边照顾……”几番思量,孔凡冰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来。
求职过程是一段艰辛之旅。接下来几个月里,孔凡冰怀揣简历四处应聘,可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让他又有了到大城市发展的念头。正当打点行装准备出发时,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向他推荐了“金鲁瑜”。“太偏僻了,来一趟要做个把小时的车,”孔凡冰坦诚自己对公司的第一印象很差。“如果你真有能力,厂里生产的儿童纯棉内衣和保暖内衣将全部印上你设计的图案销往全国各地。”退意萌生时,公司经理张士山的一席话让他最终留了下来。
“企业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为了留住这名厂里来的首位本科大学生,张士山除了在生活上给予特别照顾外,还破例为他制定了“早8:30上班,下午4:00下班”的作息时间,方便他往来。孔凡冰也不负众望,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设计出了52个童装图案,其中有10多个得到应用,新产品销路看好。眼看着自己的创意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变成童装上可爱的图案,他真切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其实让我坚定决心留下的还远不止这些,”孔凡冰说,这里工作氛围轻松,老板和员工之间就像亲人一样相处,让他找到一种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