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124771586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124771586

当前位置:首页 > 2015专题 > 回眸十二五 > 文化

山东济宁市精心打造文化济宁

2016-01-08 13:2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近年来,济宁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为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呈现出力度大、效果实、发展快的良好态势,文化济宁城市品牌逐步打响。
    近年来,济宁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为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呈现出力度大、效果实、发展快的良好态势,文化济宁城市品牌逐步打响。 
  一、大力保护传承,打造首善之区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制定出台《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儒学研究传播”等七大工程,全市上下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首善之区的浓厚氛围。中央、省主流媒体对济宁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做法给予宣传报道、产生广泛影响。“乡村儒学讲堂”经验做法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实施六进普及,增强优秀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组织编写《儒家经典文化读本》、《论语论道德论从政论教育》、《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论语名句故事》等优秀传统普及教材,市级媒体统一开设弘扬传统文化专题专栏,成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首善之区”宣讲团赴基层宣讲20余场,举办“文化济宁?百姓讲堂”近百期,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家庭等各个层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机关,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列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在学校,全市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开展“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活动,举办全市青少年经典诵读比赛,评选表彰了一批先进个人;在社区,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地开花;在家庭,开展“百姓家风”征集宣传、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 
  深化研究传播,建设国际化文化交流平台。全力打造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精心组织“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友谊奖”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优秀儒家文化“走出去”,发起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成功举办了30届国际孔子文化节,3届世界文明论坛,6届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落户曲阜,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展。 
    坚持保护第一,提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的依法登记、公布机制,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4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可移动文物总数量暂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严格依法履行工程建设文物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联合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机制、机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展馆,制定《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建成曲阜汉画艺术博物馆、运河美术馆、兖州太阳纸文化博物馆等展馆12处。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制定《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13—2014年全市共拨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60万元,1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2009年,成立市长任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委宣传部设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科。2014年,又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全面推进新形势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济宁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首批通过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小组审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获得中宣部和省委领导肯定,电影公司改革开创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先河。 
  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成立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文化行政责任主体的统一。成立济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实施规范化建设,并理顺与文化管理部门关系,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被先后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有功单位”集体一等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设立电影放映单位许可、建立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审批2项审批事项下放至县级办理。建立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在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综合管理科,在宣传部门层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按照“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要求,对14家国有文艺院团划转4家、转企改制10家,市直6家文艺院团组建了济宁演艺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简报》刊发了《山东济宁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中的“变”与“不变”》经验文章,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作出批示,济宁演艺集团在2014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按要求完成非时政报刊出版发行和电影发行放映等单位转企改制,2012年12月成立济宁报业传媒集团,2008年成立济宁电影公司。 
  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全省成立济宁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深入推进市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通过制定完善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及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深化人事、收入分配、保险等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不断激发文化事业单位内在发展活力。 
  三、围绕“两化”目标,完善公共服务 
  紧扣标准化、均等化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济宁市列入文化部联系点和全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市。在山东省群众满意度调查中,2013年我市的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位居第二,增幅第一。2014年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被评为我省最高等次“好”,高于全省平均1.54分。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了运河音乐厅、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6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建设,11个县市区完成数字影院建设,5家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藏书万册以上的图书馆达到78个,4个县市区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5个县市区成为山东省文化建设先进县,2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汶上县成为全国首个广播惠农工程示范县。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三级以上标准的有70个,均名列全省前茅,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和全省农家书屋工作会议先后在我市在我市召开。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组织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文化活动,策划举办了“儒乡鼓韵金唢呐”全市吹打乐大赛、“千年运河曲声扬”济宁市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二届全市广场大赛、济宁市优秀庄户剧团调演等主题活动。2014年,全市共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造册群众文化队伍6067支19.8万人;开展“万场演出惠民生”群众文化活动24940场,新增群众文化队伍1173支,举办文化惠民培训班64期,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演出227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5338场。“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成为山东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之一。 
  公共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将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纳入市级财政预算,设立农村和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亿元,占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79%。 
  四、着力载体建设,提升规模档次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3.86%,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二名,占比居全省第四名。在2014年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及提高幅度得分比全省平均分高3.26分。 
  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不断壮大。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带,建设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出版娱乐、艺术培训、节庆会展和艺术品七大文化产业,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2014年,全市共建成和在建文化产业项目99个,计划总投资574.7亿元,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1家,全省重点文化企业4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7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个,全省文化企业30强1家,国家和省级重点企业、项目、园区数量名列全省前茅。 
  文化产业投融资和文化企业上市成效明显。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文化企业。设立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真金白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2014年,市级财政共下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6亿元,资金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改进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初步确定设立规模达10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对优秀文化产业进行投资扶持。2014年完成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65.8亿元,投资额度位居全省前列。以培育上市资源和推动企业改制挂牌为重点,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太阳纸业和山东如意两家文化类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35.14亿元,兖州华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五洲知识产权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华美科技实现融资2000万元。 
  文化产品服务出口特色鲜明。积极实施“一县一品”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了曲阜国学培训、梁山出版印刷、鱼台草柳编、嘉祥石雕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得到国家文化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积极大搭建文化产品“走出去”平台,通过积极组织参加山东省文博会、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各种专业展会,提高我市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大力推动文化出口企业快速发展,以鱼台柳编、草编、纸花企业,曲阜圣美框业,金乡圣亚达铅笔,嘉祥圣润纺织等文化出口企业为重点,积极推动全市文化出口企业快速发展,年外贸出口额就达1亿美元以上。2014年,我市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家,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3家,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额达3687.8万美元,同比增长32.3%。 
  居民文化消费和文艺创作繁荣。实施剧场低票价惠民演出活动,市级财政对剧场及其运营管理进行扶持,对中小剧场根据演出场次进行补贴,用于支持其开展低票价惠民演出。实施采取财政补贴与企业演出收入挂钩扶持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进行商业演出,采取政府购买文艺演出服务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进行商业演出,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市财政每年拨付演艺集团演出补贴近2000万元。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支持力度,设立“乔羽文艺奖”,实施了“孔孟之乡中青年文化名家培养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北京时间》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优秀作品奖;《乡村娃的梦》荣获“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三等奖;《圣水河的月亮》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奖,另外还有山东渔鼓《孔子试徒》、吹打乐《赶山会》、广场舞《雩》等30部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荣誉、31部作品获省级荣誉。 
  文化产业专利建设成果丰硕。建立完善文化产品著作权登记保护制度,对创作成果、知识产权评估、抵押质押融资和贸易进行扶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8个,入选“2012文化齐鲁 创意山东 品牌100”10个,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我市共授权专利4582件,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授权专利697件,占全部授权专利的15.15%,同比增长1.31%,占比同比增长2.59%。 
  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由济宁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直26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文化强市建设指导委员会。2013年以来,市委常委会10余次专题听取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汇报,每个月都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月度重点工作计划。 
  科学制定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2011年,出台《中共济宁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对济宁市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责任分工等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制定《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和要求。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考核。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14年全市文化建设投入6937.61万元,同比增长49.92%。 
  全力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2013年10月,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关于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对争创工作的任务目标、具体推进措施、时间节点专题部署,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活动的实施意见》。2014年6月,市委领导组织召开济宁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暨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调度会议,对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工作进行了调度部署。今年6月,接到省通知后,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靠上做工作,于6月18日组织召开全市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工作会议,成立协调组、宣传组、综合组、现场组4个小组,全力推进综合协调、档案整理、现场准备和舆论宣传等迎评工作。 
  以考核促发展。制定出台《济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纳入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督查考核体系,对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在全社会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全面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图书馆、艺术馆等机构设立齐全,人员配备整齐。组织开展“孔孟之乡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定期召开市直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强化文艺人才业务培训,建立“文艺人才”库,出台《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及传承人,给予资金列支,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提供有力的扶持和培养。积极做好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齐鲁文化英才、齐鲁文化之星、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的选拔推荐工作。目前,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英才1人,入选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选齐鲁文化之星49人。健全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科室,配备了工作人员。(供稿:山东济宁市委宣传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