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嗓子疼、发烧、全身酸疼……最近,市民李女士和儿子被流感“打败”,连续几天发烧近39℃,而且孩子班级好几个孩子感染,不得不请假就医。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祥生介绍,流感流行高峰期一般为12月至次年的1月份,因为气温低而干燥,加上雾霾污染,很容易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学生和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锻炼、保暖等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发病几率。
饮食调养
人们在冬季到来都想到了进补养生,但流感高发期进补要谨慎。饮食营养要均衡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冬季日常饮食要遵循三个原则,即通过饮食可起到保温、御寒和防燥的作用。一要注意多补充热源食物,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这样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其中尤其应考虑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鸭肉、鸡蛋、鱼、牛奶、豆制品等;二要多补充含蛋氨酸和无机盐的食物,提高机体御寒能力,如芝麻、乳制品、虾皮、海带、叶类蔬菜等;三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如动物肝脏、鸡蛋、牛奶、豆类、胡萝卜、南瓜、红心红薯、新鲜蔬果等。
同时,要多喝水,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内粘膜保持湿润,能有效发挥清除细菌、病毒的功能。
锻炼身体
俗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体内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才不会惧怕病邪的到来。冬季早晨气温低,雾霾相对较重,不适合晨练,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运动,如在室内慢跑、做体操等。如果气温有所回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室外锻炼,时间最好是下午三、四点,阴天、雪天、大风天不要外出。运动忌大汗,以微微出汗为宜,每次进行半小时左右。长期坚持下去,能强壮体格,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学习。
注意保暖
冬天不能为了风度,而忘记了温度。预防感冒首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那些易发生感冒的群体,如儿童、老人及身体较弱者,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当天气转冷时应及时添加衣被,外出戴帽子、口罩,做好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头、足、背保暖。居室温湿度要适宜,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晚睡前坚持用热水泡脚,可改善体质,预防感冒。一旦受凉感冒,要及时治疗,不要拖延成流感病毒的易感人群。
讲究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饭前便后及外出回来要洗手、睡前刷牙。平时吃饭尽量在家吃,在外面也要注意卫生,不食用不卫生的食物。衣被要勤洗勤晒。流感病毒会在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之间传染,流感流行期间,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必须去时注意带上口罩防治交叉感染。当家人或者朋友患上流感的时候,不可同用生活用品,例如毛巾、水杯等。总之,不要让病毒有机可乘。
睡眠充足
中医理论认为冬天是“养藏”的季节,在冬天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冬天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更应早睡,有利于防病。学生和上班族晚起不可能,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最晚也不要超过晚上11点,每天保证8—10小时睡眠时间,以抚养人体正气,从而增强免疫力抵抗外邪。
但要注意不要蒙头睡觉。由于被窝内空气不流畅,加上被窝内空气混浊,如果蒙头睡觉,会使体内氧饱和度下降,于次晨起床时会出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记忆衰退等症状。
中医预防
冬季人们活动相对较少,经络不通,血液循环也比较差,王祥生提醒大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经常按摩以下几个穴位,可起到通经活络,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肚脐向下一寸半处。按摩此穴有培补元气、补益回阳等功效;关元穴:位于腹中线肚脐下3寸处。按摩此穴可补益阳气,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等有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小腿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增加血液循环,使肢端暖和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两手掌对搓,待手指搓热后按摩迎香穴10余次,可以预防感冒及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
另外,王祥生推荐以下几种中药预防方,可以预防流感和上呼吸道疾病。
成年人: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薄荷3克、生甘草3克;老年人:太子参10克、苏叶6克、黄芩10克、牛蒡子10克;孕妇: 白术6克、黄芩6克、苏叶3克、银花6克。儿童:芦根10克、桑叶5克、豆豉5克、银花5克。以上方子水煎服,连续喝3—5天。
王祥生提醒,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有慢性疾病的人,每年秋冬季提前注射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患流感的几率。另外,流感高发季,一旦感冒,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要拖延。同时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