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沙高烤下的流浪者:用阳光“加热”饭菜(图)
7月31日,湘江风光带边上,老周的“家”就像一座“孤岛”。中午12点半,他躲在自己用坏伞做的“凉亭”里,用烈日自然加热饭菜。 记者 李琪 摄
核心提示
为应对高温天气,省民政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积极组织救助服务队上街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站避暑,对不愿进入救助站的人员,及时发放食品、防暑降温物品,有需求时,随时提供救助服务。对街头流浪乞讨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实施主动救助。
近日长沙气温持续走高,这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群体,每天栖身于公园、车站、桥底,他们过得还好吗?
新闻前奏
省民政厅:有条件要开辟临时救助场所
进入高温酷暑季节,省民政厅专门下发《关于做好炎热天气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对炎热天气下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
《通知》要求,高温炎热天气,要及时启动应急救助预案,开展“夏季送清凉”街头救助活动。组织流动救助小分队,调动社会力量,劝导、引导街头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进站避暑。对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要发放必要的饮品、食品、防暑降温药品,留下联系方式。
有条件的救助站,要开辟临时救助场所;简化救助流程,提供临时救助服务。
记者走访
住在“锅炉”里 阳光“加热”饭菜
7月31日正午时分,气温灼热,长沙市开福区湘江风光带上,没有一个游客。
江边,45岁的流浪者老周正在“家”里准备午餐,没有开火,烈日下用阳光“加热”一盘没油的辣椒炒豆角,还有半碗清汤面作“饭”。
老周是黑龙江人,跟着老乡在步行街一家饺子馆煮饺子,去年因矛盾与老乡闹翻,便没再去上班。“以为工作好找,哪知道这么难。”这一年来,他没事就去中山路上的劳务市场找工作,仅找到过一次几天的临时工。无奈下,只好靠捡垃圾维持生计。去年春天,他开始住在这里。
这是一座“孤岛”,几阶台阶上去,便与陆地隔离。“住了一年了,比起以前搬着东西到处走,这里还不错,就是怕天气不好。”老周说,去年冬天风大雨大时,他用塑料布做的屋顶半夜被刮到江里,只好顶着被子上岸躲雨。前阵子,湘江涨大水,他每天出行都得靠游泳上岸。
但最让他煎熬的,就是这热天气,江边不时卷来热腾腾的气息,他就像坐在锅炉里,呼吸都不畅通了。为了降低温度,只好不断从江里提水上来浇湿地面。
没有物体遮荫,便从捡来的废品中找出两把伞,用铁棍固定在“家”中,成了一个凉亭。
“我去过救助站,但从来没有救助站的人来主动找过我们。”老周说,自己也没有收到过防暑物品。“实在热得难受,就去药店门口喝几杯凉茶。”
“夏天好,饮料瓶特别多但洗澡是个大问题”
“夏天好,饮料瓶特别多,就是每天都得洗澡,麻烦。”下午3点,龙耕华坐在杜甫江阁边的石凳上,津津有味地看大爷大妈拉二胡唱戏。他说,这是他唯一的娱乐消遣。
龙耕华是浏阳人,2006年来长沙打工,认识了一个女孩,一年后打算结婚,可最后还是以分手结局。
“我难过啊,现在半夜想起这事,还会失眠,胸口痛。”从那之后,龙耕华便没有了上班的心思,也不愿回家,在长沙到处流浪。
“别人不理解我,感觉与社会脱节,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龙耕华说,自己偶尔去打零工,拾废品也能赚钱,基本生活可以维持。
“就是生活条件差点。”龙耕华感慨,吃饭睡觉还好解决,洗澡是个大问题,冬天通常半个月洗一次,夏天就熬不住了,两天就要洗一次。
“就前几天,中午太热了,我去水里呆了会,上岸的时候,衣服没了。”龙耕华气得很,却又无可奈何,顺着湘江游了好久,才捡了件破衣服上岸。
“救助站的物资就不用了,但我希望一些公共厕所能提供洗漱的地方。”龙耕华说,自己也没有遇到过救助站的人,但希望他们能根据流浪者的需要,制定一些救助措施。
■记者 李琪 实习生 阳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