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32775829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327758290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新闻

济宁3000斤赑屃百年后重见天日 与古运河通济闸息息相关

2016-05-31 08:40 作者:孔令俏 来源:大众网济宁频道
近日,有网友拨打济宁大众网新闻热线(0537-2372789)称,在任城区安居镇火头湾村挖出龟驮碑,也称赑屃(bi xi),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记者在走访调查了解到,该赑屃或为清光绪年间物品,与古运河通济闸息息相关。当地村民一直知道其存在,因整村拆迁,近期将其出土“重见天日”。

出土的赑屃外观保存完整 重约3000斤

济宁火头湾村赑屃“拱土而出”

古运河的通济闸位于火头湾村

火头湾村打算对赑屃进行重置保护

  大众网济宁5月31日讯见习记者 孔令俏)近日,有网友拨打济宁大众网新闻热线(0537-2372789)称,在任城区安居镇火头湾村挖出龟驮碑,也称赑屃(bi xi),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记者在走访调查了解到,该赑屃或为清光绪年间物品,与古运河通济闸息息相关。当地村民一直知道其存在,因整村拆迁,近期将其出土“重见天日”。

  村民一直知晓赑屃存在,有意将其出土

  记者来到安居镇火头湾村找到了网友提到的赑屃。据当地村民介绍,村民一直对赑屃口口相传,知道它的存在,并知道埋藏的大体位置。由于整个村都拆迁,此次有意将其出土进行重置保护。“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据知情村民介绍,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象征“长寿吉祥”。记者注意到,整个赑屃形似龟,长1.95米、宽0.95米、高0.52米,重约3000斤,整体完整,背部有摆放石碑的凹槽,龟体没有纹路和刻字。

  龟驼碑或是清光绪年间,目前已无从寻找

  据火头湾火西村村民丁万诗介绍,赑屃一直埋藏在他家的院子里,小时候听父辈讲过,赑屃背着的碑体是清朝光绪年间,碑上刻有圣旨,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当时文革破四旧的时候碑体摔成了三截,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只剩下这个赑屃。”丁万诗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年纪小记不清,只是父辈们一直提到,凡是龟驼碑上,大都是由皇上御批的圣旨。

  火头湾三易其名,与古运河通济闸息息相关

  据村民介绍,赑屃之所以会出现在火头湾,是与附近的“火头湾闸”有关,也就是通济闸。据民国十五年编修的《济宁县志》记载:“通济闸,金门宽二丈,高二丈四尺”。光绪年间改为木桥,民国六年改建石桥,当地老百姓又称中心闸。“之所以叫中心闸,是因为古运河全线27个闸,这个位列14,有‘上十三,下十三,中间夹着火头湾’的说法。当时古运河河路水流很急,人们为了防洪保护堤岸,用草芥和芦苇建起草土墙,当时就叫草裹头,便由中心闸改名裹头湾。”丁万诗向记者介绍,现在的火头湾也正是裹头湾的谐音,闸口就横跨在古运河上,东西向,为重要水工设施,素称“兖漕交通之咽喉”,赑屃或许也成为护岸镇闸的象征。“原来离赑屃不远处还有个石碑,记载着民国六年重修通济闸的碑记,现在在济宁博物馆保存,是第58号碑。”丁万诗告诉记者。

  “我们村都搬走了,想给子孙后代留个纪念,让大家记住火头湾这个老地方。”丁万诗说,目前打算在赑屃原址空地建一个围栏,将赑屃放在中间,再立碑进行重新保护,“想在新建的碑正面刻上‘通济闸火头湾’六个字,背面刻上火头湾的历史简介,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些故事。”同时,记者也从任城区文物局了解到,下一步将由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解考证,研究保护其文物价值。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许芳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