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坚持产业带动 拓宽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渠道

2020-09-18 11:37:09 来源: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 作者:

  编者按:

  收官不收劲,脱贫奔小康济宁不落一人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脱贫攻坚以来,济宁市聚焦“山区、滩区、湖区”重点区域,紧盯“老弱病残”重点群体,持续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8年底,济宁市贫困人口陆续退出贫困序列,全市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9年以来,济宁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减至8.14万户、16.7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522.8元,稳定超过4500元的省定稳定脱贫标准;“两不愁”全面实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短板问题全面补齐清零;5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退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近年来,济宁坚持产业带动,提高造血能力,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拓宽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渠道,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参与生产、安排公益性岗位,对不能劳动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收益、虚拟就业等方式帮扶。”济宁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刘晓林说。

  公益岗加“虚拟就业”

  贫困户就业享双重保障

  今年5月,邹城市大束镇时枣行村联合附近8个村成立了济宁市华浩劳务扶贫有限公司。时枣行村贫困户时广生就通过村里的劳务扶贫公司谋了个好“差事”。

  “时广生得了股骨头坏死,但有一定劳动能力,本人也愿意出来工作,我们就给他介绍了相对轻松的卫生清扫公益岗,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时枣行村党支部书记程奎说。劳务扶贫公司直接解决6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目前用工达到300多人次。“除了为贫困户直接带来收益,通过介绍工作分成,村集体也能适当增收。”程奎说。

  虽然不是贫困户,时枣行村村民范子彬也在华浩劳务扶贫有限公司上班,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其实,范子彬是代替贫困户高蕾就业。“很多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没有享受到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市里的‘虚拟就业’政策恰好能派上用场。”程奎说的“虚拟就业”,是邹城市针对无劳动能力、收入不稳定、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员,在常规就业扶贫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出“虚拟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虚拟就业”。

  邹城现有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6568户、12741人,其中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员6105人,占贫困人员总数的47.9%。针对有就业愿望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邹城市全面摸排其亲属、邻居等相关人员就业需求信息,组织结对帮扶。筛选合适的岗位,推荐上岗就业,上岗人员与贫困人员结对帮扶,用人单位每月给予贫困人员一定扶贫补贴,帮助他们实现“虚拟就业”。

  失去劳动能力的高蕾和范子彬是邻居,经过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两户愿意结对帮扶,并签订“虚拟岗位”就业扶贫协议。“除了给范子彬的工资,劳务公司还会每月给高蕾100元的虚拟就业补贴。”程奎说。范子彬通过高蕾得到了工作机会,高蕾通过范子彬拿到了虚拟就业补贴,两家关系更近了。

  此外,动员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个体户开发专项“虚拟岗位”,是邹城市帮助贫困人员实现“虚拟就业”的另外一种方式。

  因为下身瘫痪,年过50岁的大束镇贫困户袁在金已经卧床15年,两口子的生活颇为艰难。但最近老袁很高兴,其在山东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堂弟袁宝,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生产副厂长,让他这个“虚拟就业”结对帮扶的对象引以为豪。

  山东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当地贫困人员开发了就业扶贫、“虚拟就业”扶贫两类帮扶岗位,帮助8人实现扶贫岗位就业、50人实现“虚拟就业”,“虚拟就业”人员每人每月可以领到100元的补贴。“因为袁宝工作表现优秀,所以我们在设置这个‘虚拟岗位’的时候,就对其身边的人进行了优先考虑。”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王薇薇说。企业的做法赢得了很高的社会美誉度,公司新上项目友泓菌业需要500人的用工,招聘消息一发出去,吸引了近2000人踊跃报名。

  截至目前,邹城单独或联合注册成立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97家,输出贫困劳动力414人;通过“虚拟就业”模式,累计帮助贫困人员327人,人均年增收1200元。据了解,济宁还通过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等多种形式,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前,济宁市已有27164户、33313名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其中为9263人因地制宜安置了公益岗位。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多种模式分享红利

  65岁的曲阜市姚村镇庙东村贫困户宋明玉在村里的莲藕基地拿着3000元的“年薪”,虽然钱不多,但他的工作比较轻松。“就是定时给藕池放水和除草。”庙东村党支部书记颜浩说。在庙东村,全村32户贫困户都受益于村内的莲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2016年开始,庙东村利用自筹资金和扶贫资金流转50亩荒地发展莲藕产业。2016年底,莲藕大丰收,当年年底,全村家家户户都分到一份“过年藕”,全村32户贫困户每人还领到了577元的莲藕产业收益分红。

  在汶上县,从事粮食作物和设施蔬菜种植的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的济宁丰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通过农业产业化和村企共建等模式,带动了不少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汶上县苑庄镇大王庄村村民张全新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承包了道立合作社的一个蔬菜大棚,没想到第一年就挣了几万元钱。“一个大棚的承包费每年1.5万元,但贫困户可以先种菜后给钱。”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道立说。在农资、农技等方面,合作社还会给贫困户提供帮助。

  除了承包大棚,还有12名贫困人员在合作社务工。“一个贫困户每天能拿到四五十元钱的工资,一年差不多能挣1.2万元。”苑庄镇党委书记李振生说。道立合作社的设施蔬菜项目承接了123万元的扶贫资金,每年要拿出10%给全镇112户贫困户进行收益分红。“全镇一共313户贫困户,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都受益于道立合作社的设施蔬菜产业。”李振生说。

  2016年以来,济宁各县市区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贫困户需求,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实施电商、乡村旅游扶贫,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方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及时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其中,2018年,金乡县为农服务中心与马庙镇签订3年帮扶协议,成本价为贫困户提供种肥,免费播种,免费打药,并按照协议价格回收,帮助全镇587户、1094名已脱贫享受政策户节省生产成本19.69万元,户均节省开支335元。鱼台县在扶贫产业项目选择上,重点向优质大米、小龙虾、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驰润农业等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2016年以来,鱼台共实施产业项目56个,产业项目累计收益656.5294万元,受益贫困户11131户、30180人,共吸纳贫困户就业3016人。嘉祥县则引导手套企业采取“总部+卫星工厂”的模式,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让老百姓“出家门、进厂门”,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仅山东建华中兴手套股份有限公司在嘉祥就辐射带动51家卫星工厂,安排就业1574人,其中贫困户169人,人均每天收入50元。

  据了解,2016年—2020年,济宁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95个,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万人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