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读济宁丨南旺大运河分水枢纽遗址公园:千里古运河的“心脏”

2022-06-08 20:53: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毕兴跃 邢德蕊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毕兴跃 邢德蕊 济宁报道

  南旺分水枢纽是古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它的历史地位完全可以和都江堰相提并论。正因为它的存在,确保了明清两代大运河连续500多年畅通无阻。6月8日,“游读济宁”2022山东省旅发大会百人创作团走进南旺大运河分水枢纽遗址公园,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纵贯八省、通达五江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其历史延续已有2500余年。在这条通波千里的运河之上,有着这样一颗凝聚着中国古代水利技术匠心与智慧的明珠,它就是南旺枢纽工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真的非常震撼。”抖音达人“穆哲熙自愈”说。“是啊,大运河可是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的代表。”一旁的“七七很饿”讲到。

  来到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进入的是一座博物馆,未等完全踏入博物馆的正门,馆内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就先抓住了抖音达人们的目光,等站定后才发现,这艘“航船”正是整个博物馆的主题,航船的上方,呈环形悬着巨大的关于古代运河漕工辛勤劳作的浮雕建筑,气势恢宏之余,仿佛可以让人看到古代运河上往来不绝,舳舻千里的商船队伍。

  据介绍,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整体地势南北低中间高,其中尤以南旺为最高。据明代资料记载,南旺北高临清90尺,南高徐州106尺。整条航线宛如隆起的“驼峰”,所以南旺就成了整个运河上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扼住了京杭大运河南北分水的咽喉,一旦到了枯水季节,人们就会发现运河经常因缺水而断流,船只搁浅、无法通航。只能通过陆路转运,车拉人挑,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漕运效率。

  明朝洪武年间,黄河曾数次决口,整个大运河中会通河、济州河段大面积淤塞,有的河段甚至被填平。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准备定都北京时,营建北京的大量物资需求,对运河再次通航提出了极其迫切要求。1411年,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重新开通会通河,为解决南旺段运河通航问题,宋礼采用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老人的建议,引汶济运,筑戴村坝引汶河水至南旺,解决了水源问题,建成了南旺枢纽工程。南旺枢纽工程的建成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使京杭大运河持续畅通了500余年。

  “听完讲解,我对京杭大运河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通过3D演示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精湛技艺以及运河文化的历史韵味。”抖音达人“阿琛呀”说。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来到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岁月荏苒,昔日运河上的明珠业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微风中,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中的关帝庙、禹王庙、宋公祠等建筑面朝着南旺枢纽分水口静静矗立,见证着这个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水利工程数百年里的盛衰。

  置身古河道边,耳畔仿佛听到了千帆竞渡的悠远之声;凝神回望,黛瓦青砖、檐角飞挑、重梁起架、斗拱疏朗,南旺分水龙王庙的建筑虽算不上宏大,却也余留着几分秀气与雅致,如今的它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全盛时期“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豪迈,但它就像一位满是故事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自己厚重的历史,等待着向来者娓娓道出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初审编辑:赵冉冉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