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
北京时间7月3日凌晨,U19男篮世锦赛中,中国国青队历史性杀进八强,创造了在该级别赛事上的最佳战绩。引来了一片赞誉,“这帮90后,比大郅都强!”在几天前结束的女排世青赛上,国青女排以八场3:0一路过关勇夺冠军,同样引来了国人的关注。
面临人才匮乏危机的三大球,是否度过了危机?我们该做哪些努力,去帮他们避免重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老路?
先别忙着“捧杀”
国青女排夺冠后,排管中心主管国青的副主任李全强一再强调,请各界切勿捧杀国青女排。客观地说,中国女排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国青女排夺冠,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很能振奋球迷的精神。然而这个冠军,绝非一俊能遮百丑。
总体来看,女排世青赛其实并非完全对等的较量。在举国体制之下,中国可以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用专业化的建队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训练出一支青年队。但在欧美国家,这个年龄段的球队,基本是半专业性质的学生军,两者之间在训练水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世青赛1977年创办至今,17届比赛国青女排两夺冠军、四居亚军、六次季军,成绩斐然。反观劲旅美国,她们没有一次能打进世青赛前三。来华访问的美国学生军,根本不是中国地方队的对手。但一旦当这些球员到了成年,训练更为系统之后,其水准便能突飞猛进。
除了体制上的优势外,一些“盘外招”也在起着作用,青年男篮虚报年龄的痼疾始终存在,几乎每一届世青赛上,中国队都会成为对手举报的对象。2003年U19国青队中,有22岁的张庆鹏,21岁的唐正东、孟达。到了2007年U19国青队,则有20岁的德勒黑,21岁的韩硕,23岁的杨庚霖。篮球项目很注重身体对抗,大打小的优势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当对手各方面愈加成熟,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竞争力被当年那些“同龄”的对手反超,其实也是必然。
因此青年队的骄人成绩,其实并不足喜。因为体制与年龄的优势,在时间的推移中很容易被消磨殆尽。
提供好环境更为重要
没有一个领域,比中国足球“伤仲永”的教训更惨痛。
本世纪初,沈祥福接手国青,带着80名来自国内各地的足球少年,开始了为进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而战的使命。从2000年亚青赛“抗韩”成功开始,到阿根廷世青赛曲波惊鸿一瞥,沈家军成了中国足坛的正面教材,被舆论冠以“超白金一代”的名号。然而仅仅三年之后,“超白金一代”在各条线全线崩溃,最终无缘雅典奥运会。
屈指算来,中国足球几乎每一批奥运战略下的足球队,都未曾善终过。从“健力宝”一代到“超白金”一代,再到北京奥运“最有希望”一代,留给球迷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足坛“伤仲永”尤其多,原因是复杂的。有人说是中国足球的“铜臭”,让白金最终成为废铁;也有人说教练水平不足,疏于学习,起初执教“小学生”可以,对之后的“大学生”黔驴技穷。更多的人将责任归于中国足协,指责其上梁不正下梁歪。然而无法回避的一点是,无视中国足球这个糟糕的大环境,希望锻造出一支有竞争力的队伍,显然犹如痴人说梦。让一群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绝非易事。
在篮球界,这样的例子也同样存在。2002年,中国男篮兵败釜山亚运会,国家体育总局下决心大力培养男篮后备人才。2003年,“中国男篮奥运希望队”正式落户海口。在当时北京奥运战略的特殊背景下,这支云集各地青年才俊,教练组豪华的希望队被球迷寄予了厚望。然而遗憾的是,耗资巨大的奥运希望队,最终被证实为败笔的,入选国家队打上北京奥运只有陈江华一人,进入职业联赛的甚至不足半数。无视规律式的“闭门造车”,往往换来的只是一段伤心的回忆。
“适龄”思维该改改了
奥运战略让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然而其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它让体育主管部门变得急功近利。如果一批队员不是“奥运适龄”,那么待遇便会天差地别。就差那么一两岁,有些青年队员只能感叹生不逢时。
其实,日本足球也走过这样的弯路。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足球开始推行“奥运战略”,目标直指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来他们在家门口杀进奥运八强,并在四年后的墨西哥奥运会历史性地斩获季军。然而,这也成了日本足球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
现任日本足协主席,当年参加过东京奥运会的川渊三郎表示,当时作为球员的他完全意识不到这种做法,会给日本足球带来多么沉重的伤害。“从墨西哥奥运会以后,日本足球整整沉沦了28年,因为我们的眼光全投到了全国不到40人的‘精英团队’上,而忽略了足球的根基,尤其是青少年的培养。”
对于那段没落的日子,川渊三郎很不是滋味,“那时候日本队在亚洲非常弱小,与中国队的交锋中更是鲜有胜绩。”在担任日本足协主席后,川渊三郎总结了奥运战略的惨痛教训,开始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如今,经过20年的奋斗,日本足球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国青队,在亚洲已是霸主地位,川渊三郎也收获了日本“足球教父”之称。
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那就是三大球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运动中来,让每一位队员都得到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机会,不应该为了奥运而有所偏向。如此,才是治本之策。当然,为了奥运而摒弃“奥运战略”,对于中国体育而言必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条艰苦的路必须坚持下去,因为着实没有真正的捷径可走。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