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的局面,济宁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六大机遇”,坚持改革创新,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局面。从今天起,本台推出“精彩十二五”专栏,全面展现“十二五”以来全市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天首先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济宁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工业利税六成以上来自煤炭,寻求发展新动能,并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无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济宁市着力引进国际国内信息产业企业,形成集聚效应,谋求从资源型城市向信息产业新城转型。
这里是全球信息产业巨头--美国惠普公司设在我市的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来自省内外高校的大三学生正在接受惠普软件工程师为期一年的实训。
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技术总监李春明:“我们培训以后,就可以直接上岗,我们培训的规模现在已经1000多了,我们明年要达到3000多,我估计再过个3、4年就达到上万了。”
除了培养软件人才,惠普全球IT众包项目、世界领先的软件测试中心等几大板块也在加紧建设,这个总投资20亿美元的基地全部建成后,销售收入将超过千亿元。
惠普大手笔进行战略布局,正值我市大踏步推进战略转型。我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波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显现,“靠煤吃煤”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经过充分调研,我市决定以信息产业作为转型突破口。但在这样一个内陆三线城市,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较少,信息产业最需要的人才严重匮乏。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我市多方招商,而惠普正在全球布局软件人才基地,双方一拍即合。
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总经理助理高攀:“山东省和济宁市都在着力打造信息产业,实现产业的转型,需要解决一个人才的问题,那么惠普也希望通过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一个软件人才的整个提升,所以双方在这方面是有一个不谋而合的这样一个点。”
为助力转型,山东省和济宁市帮助惠普对接省内外30多所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协议。我市每年拿出2000万元,支持惠普人才项目,并将人才工作列为“一号工程”,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紧随惠普之后,全球第二大软件企业--甲骨文公司也将其在中国布局的唯一一个人才基地项目放在了济宁。
市发改委副主任丰家雷:“如果把信息产业比作一座大楼的话,人才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我们引进的惠普甲骨文项目,都是些人才项目,人才的水平决定着产业的高度,从一时看,我们引进的这些项目,不会在短期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我们有了人才的支撑,将来我们的信息产业一定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惠普、甲骨文项目落户、软件人才聚集,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接踵而至,中兴通讯、大唐电信、中科院计算所、文思海辉等国内信息产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英特尔创投、微软、腾讯、百度、华为等20多家IT企业正在洽谈之中。随着IT企业集群式落户,我市初步形成了信息产业的生态圈。
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江心标:“今年以来大概有30多家落户,然后在济宁形成了3个大的产业集群,第一个是软件服务业的产业集群,第二个是大数据的产业集群,第三个是智慧城市的产业集群。”
信息产业的聚集,给当地渴望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也带来了契机。研发系统和生产系统有效对接是机械行业的一大难点,山推工程机械公司通过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对生产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打通了生产研发两大系统,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公司信息化部部长王卫亮:“我们的推土机产品,每台车像这样的螺栓,上面有40多种上千个零部件,以前工人全凭经验工去挑选,难免会产生错误,现在通过ORACLE系统改造以后,每一道工序对应这样一个小盒子,工人按照标准操作就行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样这条生产线,生产设备和人员没有变化,以前能生产500台,现在可以生产1000多台。”
目前,我市已被列入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山东省也将其列为信息产业基地,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从政策、土地、财税等8个方面给予扶持。近三年,我市投资过亿元的信息产业项目累计达58个,总投资561亿元,信息产业年均增幅高达40%。(济宁台 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