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欧盟提出了“能源2020战略”,意在推动欧盟内部能源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形成泛欧能源供应网络。按照计划,欧盟到2020年将投资1万亿欧元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员国内部及成员国之间的天然气管道、供电网络、新能源网络等。
现在看来,这个雄心勃勃的能源基建计划正在遭遇瓶颈。
资金不定导致建设迟缓
最初,依托能源框架(TEN-E),欧盟提出投资能源运输环节的基础设施,随着欧洲能源复兴计划(EEPR)的推出,基础设施建设再受关注。但由于两个计划的投资不足,导致欧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巨大的财政缺口。2007-2013年,TEN-E年度预算仅为1.55亿欧元,2009-2010年,EEPR能源投资也只有39.8亿欧元/年,与计划的1万亿欧元相差甚远。此外,统一的能源政策迟迟未出台;能源重点领域点多、面广;审批手续复杂、时间延误;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合作;资金疏于合理分配,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受困。
在此背景下,2011年10月17日,欧盟委员会提出制定《欧洲能源运输基础设施法规》,并于今年3月得到欧洲议会签字通过。该法规将帮助欧盟制定一个公共利益项目(PCI)的联盟名单,简化项目的办理手续,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和资金分配的合理性,确定欧盟财政援助标准。今年5月初,欧盟又出台了《绿色基础设施:增强欧洲自然资本》的新战略,特别鼓励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投资。
重点项目先行
公共利益项目(PCI)泛指跨欧洲各地建设如天然气或电力运输网和储备站、LNG接收站、石油管道等能源运输基础设施的优先项目。
欧盟委员会指出,PCI对能源供应网络的竞争力、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都十分重要。
欧委会每两年就会制定出一个PCI联盟清单。那么怎样才能进入这个大名单呢?
按照规定,项目发起人首先要进行申请,然后等待地区组织的审批。所有地区组织都是由欧委会代表、欧盟成员国、能源调控合作机构等利益相关单位组成,他们对申请的项目进行评估并分级。最后,该组织起草的地区名单要在最终名单公布前6个月向ACER登记备案。ACER将有3个月时间提出意见,地区组织在随后的1个月里进行最终确定。剩下的2个月里,欧委会将审核PCI最终名单,如果有必要将会进一步压缩名单。
很明显,在PCI名单筛选的各阶段,各利益势力有机会进行游说或施压,这就使决策容易受到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左右。及时公布消息、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将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
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担心另一个问题:第一份可行性PCI名单何时发布?尽管地区组织已经开始部署,本来预计可以4月推出的名单被拖至今秋。
PCI复杂的审批程序成为延误的重要原因。由于各行政部门难以有效协调,通常手续办理耗时较长。对此,《欧洲能源运输基础设施法规》为解决该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
首先,只有具有国家意义的项目才可被PCI优先选择。法规提倡“一站式服务”原则,每个成员国仅需委任一个国家部门负责公布最后审核结果,从而实现行政手续的简化。
其次,法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所有感兴趣的团体或个人均可参与旁听和监督。
再次,缩短审核期限。这种尝试很受欢迎,因为许多投资者都难以忍受管理部门的拖延。然而,该措施能否有效筛选却面临质疑。
最后,调整能源投资分配。事实上,在欧洲,一个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计划很可能影响到另一个国家,如电力的跨境输送、天然气管道途径邻国、跨国建设LNG接收站等。由于各成员国有时很难考虑整个欧洲或其他地区的利益,所以急需统一法规弥补这一缺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跨国关税,保证了消费者用上安全、可靠、负担得起的能源。
公私结合 提供金援
虽然欧盟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计划也无法实现。
很明显,限制公共投资并不能掩盖能源基础设施计划的巨大耗费。因此引入私人投资或成为新路径。然而,如何激发私人投资?通过合理管理,营造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将是欧盟的长期目标。
此外,欧盟也向PCI伸出援手,提供财政援助。2014-2020年,欧盟将为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供财政预算。
欧委会最初计划拨款91亿欧元。欧洲风能协会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Kjaer称,这笔款项在电力、天然气和CCS基础设施之间的划分还不明确。电力基础设施应该优先获得支持。
然而,2012年11月,比利时首相赫尔曼·范龙佩建议投入71亿欧元,但在2月,欧委会却将预算缩减到51亿欧元。据悉,被缩减的是升级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预算。
即便如此,到2020年前,欧盟每年仍可拨出7.3亿欧元建设能源基础设施。这个数目到底大还是小呢?与EEPR比算小,同TEN-E比则算大。
不难看出,法规的出台对欧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有裨益,随着战略项目的确定、审批手续的简化、资金分配的合理化、财政援助的支持力度加大,欧洲能源基础设施将会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另外,只要有效地抵制特殊利益相关者影响基金分配,保证各个审核部门公开透明,欧盟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危机不在,迎接机遇的到来。记者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