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院长王祥生为患者诊治疾病
大众网记者 朱仙娉
在孔孟之乡,以和为贵,讲究仁义的儒家文化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但同样源于儒学的“儒医”却并不常见,而作为继承了儒家文化精髓的中医学科临床医生,正循序渐进地将至中至和的“儒医”融入工作,惠及患者。
在济宁当地,济宁市中医院院长王祥生则是首位提出“儒医”之说的优秀中医临床医生。他是一位院长,更是一位一线医生。他以27年至精至诚的从医经历诠释了大医精诚,并将儒家文化融入医院的建设和管理中,带出了一支具有崇高医德中医队伍。
土生土长的中医院人不忘初心,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王祥生1989年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了中医院工作,先后在针灸科、康复科、最后在肾病科“落脚”坐诊,一坐就是27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医院人,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个单位就是这里,一直干到现在。”现在已经成为济宁市中医院院长的王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像闲话家常一样告诉记者,他初到医院时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当初进院时要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初心。
经过20余年的临床经验与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的科研工作,王祥生不仅医治了无数患者,还创立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
做医先做人,“儒医”挑大梁加强内涵建设赢得患者信任
说起济宁市中医院,几年前,并不是大多数患者就诊的首选,偌大的医院门可罗雀,而与今日的蒸蒸日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医生,在患者心里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做医应该先学会做人,医德先于医术。”王祥生告诉记者,让患者在医院里有安全感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医生应该对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让患者对医生完全信任。
从一线专业科室一路干上来的王祥生,比谁都了解患者的心声。在担任院长以后,他便将多年来的从医心得与“儒医”思想传递到济宁市中医院每一位医生,凝心聚力,将儒家文化带入了中医文化,净化了医生的心灵,提升了内涵建设。
王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手机电话不断,大多是都是他曾经收治的病患向他打电话咨询中医方面的问题,而王祥生则一个一个耐心地回答,像与朋友交谈一样,没有架子。
“病人能把我们当朋友,说明你做得很成功,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信任,并将这种医患关系的成功案例无限复制。”王祥生说。
慈善助扶贫,硬件补短板,年轻的“老”中医问诊旧体制带来新契机
“我的命是王大夫给捡回来的,他看我家生活困难,还给我减免了一万多的
医疗费。”在肾病科,年近六旬的翟老太太告诉记者,自己十多年前就患了严重的肾病,说王大夫令她起死回生一点不为过,虽然不能根除,但是十多年来遵照王祥生的医嘱,翟老太太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如果不是王祥生为她免除了医疗费,以她的家庭状况,根本无法继续治疗。
在生活中,如翟老太太家境贫寒的患者数不胜数,而医院毕竟也要靠经济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转,那么,如何才能两全其美?王祥生便想到了慈善救助,经研究决定,济宁市中医院认捐了慈善救助医疗基金,对每天进行透析的70多个病人实行医疗费用的减免,在经济上帮扶了一些因病返贫的患者。
王祥生带着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体验,在担任院长后,在中医界颇有名气的他立刻将加强中医特色建设与改善硬件设施两项工作齐头并进。一方面,请国内著名的国医大师前来医院坐诊,使得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北京上海的国医大师,再把院内人才送到国内知名的特色专科去学习,回来以后用于临床,建设自己的特色,提高中医的疗效。另一方面,斥巨资购进与济医附院等当地先进医疗设备水平相当的新型医疗设备,补齐设备短缺的短板,将硬件作为诊疗支撑,中医作为诊疗手段。老医院迅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达到500余人,医院又扩建了新院区,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患者就医需求。
俗话说,中医还是老的香,但在济宁市中医院,在王祥生这位年轻的“老中医”的带领下,一支有朝气、技术含量高的医疗团队已然崛起,如同这群年轻的“儒医”力量一般,这所几十年的老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也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