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124771586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12477158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银联携苹果三星挺进移动支付 “反击战”胜算几何

2015-12-22 15:09 作者:孙亚华 来源:新华网
12月12日,中国银联宣布要联手20多家银行推出基于手机NFC近场支付技术的“云闪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逐渐开放,曾占据垄断地位的中国银联倍感压力。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实习记者 孙亚华)12月12日,中国银联宣布要联手20多家银行推出基于手机NFC近场支付技术的“云闪付”。

  间隔不到一周的时间,银联再出消息称与苹果公司和三星电子分别达成Apple Pay和Samsung Pay的合作,最快2016年初就可为银联卡持卡人提供基于苹果和三星移动设备上安全芯片的支付功能。

  2015年岁末,银联俨然高调吹响移动支付反击战的号角,面对此前第三方支付的跑马圈地,已然晚一步入场的银联,能否突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两强格局?与手机制造商的合作是否足以奇兵致胜呢?

  移动支付发展迅猛 互联网巨头拔得头筹

  近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迅猛发展。央行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已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00%。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共发生45.24亿笔,金额高达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5%和134.30%。

  在如此高速增长的市场中,银行与移动端第三方支付的关系愈加紧密,进而渐渐疏远了与银联的合作。

  “这使得银联不得不推出方案来维持与银行的关系。”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通过其观察研究,银行在如今的这个环境中,更倾向于和前台支付机构相互合作,这为提供后台支持的银联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逐渐开放,曾占据垄断地位的中国银联倍感压力。

  根据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今年三季度,中国银联旗下的第三方支付“银联商务”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只有0.49%,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占有率却分别高达71.51%和15.99%。压力面前,银联也确实不得不积极行动。

  在第三方支付兴起前,清算与支付业务相对独立,银联在清算端占据垄断地位,“躺着即可收钱”的盈利模式使其忽视了新兴市场的崛起。

  “在如今的市场形态下,清算与支付并不分家。银联‘老大哥’的地位让其后之后觉地发现清算市场已被蚕食,从而错过了分天下的有利时机”,姜奇平指出。

  银联跟进入场 能否开启三足鼎立格局?

  银联这位“巨头”的加入是否撼动会支付宝与微信财付通双雄争霸的局面呢?

  艾梅咨询CEO张毅认为,银联拥有高落地普及率和保证金融安全的国资背景,再加上用户对于苹果产品的高认可度,两相结合必然会对中国现有的移动支付市场带来不小的影响。“现在几乎每家实体店商户都有银联的支付系统,这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线下所不及的。而这对于银联和苹果合作的Apple pay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我认为在未来,在这一市场会形成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三足鼎立的局面。”张毅进一步解释道,支付宝和微信目前已经抢占大部分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其在远程支付方面拥有相对垄断的地位,不易撼动。但是在线下支付,银联的高普及率使得它拥有天然优势,为其攻占市场赢得了一张王牌。

  不过姜奇平认为,现在就预判其成功言之过早。“银联与苹果、三星在移动支付方面进行合作这一模式并无问题,但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推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在实际执行等方面出现纰漏,也还是会为这一计划带来很大的风险。”

  同时,姜奇平还以当年联通与苹果合作为例进行阐述,“那时联通与苹果也拥有很好的合作开端,但是最终联通亏损69亿人民币。究其原因,是联通的核心执行能力和公司体量上远低于苹果,当两方的着力点出现分歧时,联通就会被苹果牵着鼻子走。某种程度上,这与如今银联与苹果的合作颇为相似。”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王孟艳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