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阴老腔艺人现状:演出仅够糊口 不演出时下地干活
在综艺节目《中国之星》上,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混搭的一曲《给你一点颜色》瞬间惊艳全场,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所有观众。这五位老腔艺人是谁?老腔与摇滚有着怎样的缘分?那抢眼球的“砸板凳”是在怎样的机缘下产生的?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赴华阴市双泉村进行了采访。
关于谭维维身后的老腔艺人
一曲《给你一点颜色》,苍凉原生态的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融合不仅让人热血沸腾,人们更好奇的是谭维维身后手持月琴、二胡,还有独特的“打击乐器”长板凳,着装鲜艳,声音浑厚的五位老艺人。
舞台上的他们是抢眼的演员,而生活中的他们是地道的农民。来到双泉村后让记者颇感意外,华阴老腔早已享誉全国,甚至还远渡重洋,到国外演出过,可这些老艺人的家在村里一点都不显眼,很普通,有的家境看上去甚至很贫寒。他们说,演出挣不了多少钱,也就是养家糊口,所以不演出的时候就会到地里干农活。
怀抱月琴,配合表演进行演唱的是68岁的张喜民。他生于华阴老腔的张氏家族,典型的关中汉子,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演出的剧照与合影。“生旦净末丑”在老腔这个剧种里是一样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采访时,张喜民随口就唱了一段《人面桃花》,又表演了一段表情戏,大笑、奸笑、冷笑……生动而丰富。回忆起当年学唱老腔的往事,张喜民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想多学门技艺,多个糊口的营生。老腔又是家传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啥叫传承,只是到了农闲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唱,到了我这一代大概是第10代了。”如今,张喜民还保留有几十本老腔剧本。这些剧本被裹进包袱,放在电视机下的一个柜子中,很少拿出来。
62岁的张拾民在老腔戏班里担任的是梆子和钟铃。他说,“我早先是跟着二哥(张喜民)学月琴、学唱腔的,但因为声带不行,后来才改当了‘后槽’,主要是操作梆子和钟铃。”说到这里,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表示:“后槽其实是挺难学的,两手同时操作两种乐器,一心二用,初学者要下苦功夫。其实,除了老腔,张拾民还是一位雕刻皮影的高手。”
今年67岁的张四季从小也是学弹唱的,同样是因为在声音上缺少天赋,后来跟着父亲学“后槽”,如今在戏班里主要负责打长板——用惊堂木敲击板凳打节奏。63岁的刘西仓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跟着老腔艺人“白毛”王振中学老腔,最擅长板胡演奏,如今在戏班里负责板胡。而贠玉堤则是在戏班里负责低音二胡的。
关于老腔与摇滚的第一次“邂逅”
“土气”的华阴老腔和“时尚”的现代摇滚,民乐和摇滚乐的结合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崔健说华阴老腔是几百年前的摇滚乐。有评论家说,从老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唱法来讲,还真有点“硬摇滚”或“重金属”的范儿。然而,《给你一点颜色》却不是老腔与摇滚的第一次合作。
采访时,张喜民告诉记者,去年的时候他就曾受崔健邀请谈过合作的事情。“当时,崔健把我们找过去,说想合作,一同来演唱《一无所有》,我当时就答应了,但是后来也不知道是哪出了问题,最后没有和崔健合作成。今年五月,我们又和黑撒乐队在综艺节目《造梦者》中合作过老腔摇滚版的《一无所有》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唱《一无所有》的时候,感觉有点是各唱各的,不过歌曲“山丹丹”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的,有了融合感。”
与崔健的失之交臂,与黑撒乐队的牛刀小试,其实,已经种下了华阴老腔和摇滚乐相结合的种子。谈及这一次和谭维维的合作,张喜民回忆到,“我们的表演比较自由,刚一开始合作的时候,双方都没有找到对方的节奏。我起初唱了一小段老腔,谭维维一听就觉得特别好,就跟我说要分成几段加进去,因为要融入到她的歌曲之中。”
谭维维与华阴老腔的合作收获了成功,张喜民告诉记者,对于和摇滚乐的这次碰撞,“我觉得挺好的,摇滚乐很激烈,老腔本身也很激烈,所以我觉得能碰撞出火花。”同时,张喜民还透露,最近他们还参与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录制,这次,华阴老腔兄弟要与其他天团进行一场PK。
关于老腔中“板凳”的由来
从话剧《白鹿原》到电影《白鹿原》,华阴老腔的演出中,一人突然站起来,和着曲调,狠狠敲打板凳的画面最让人们印象深刻。在与谭维维的演出中,老艺人张四季一手持着惊堂木,一手持着长板凳,用惊堂木猛烈敲击板凳,发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让观众惊叹。连刘欢都按捺不住,上前进行了尝试。尽管老腔有着千年的历史,但“板凳”这一元素却是近几年才加入的。
说到“板凳”的由来,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最早的老腔是船工敲击木质船桨,但是搬到舞台上后,不可能再用船桨,而木头条凳是陕西人家家必备的,所以就用板凳替代了船桨,成为了华阴老腔中一种奇特的乐器。
不过,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却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现在这个老腔戏班大约是在2001年组建的。在一次,我看到老腔艺人们坐在现代感十足的椅子上进行排练,当时就感觉特别的格格不入,他们坐在那里也很不舒服。我就说,你们明天带自己家的板凳来排练吧。结果,第二天老腔艺人们果然都带来了自家的板凳,长的、短的、高的、矮的,虽然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但却没了那种与老腔的隔阂感。当时,也有人说,自家拿的板凳太难看了,但我觉得那是一种大美。”
至于说到为何会选择敲击板凳,那却是一次偶然。党安华说,“张四季脾气很倔,他在排练的时候总是不听安排,要按照自己的动作来。我不让,有一次他撂挑子不干了,我当时气得一脚踹倒一条长凳,但过后却给了我一个动作灵感。”于是,也就诞生了张四季砸板凳的动作,说起来,张四季还是砸板凳的“第一人”。
关于老腔艺人的传承
虽然华阴老腔是时下最火热的话题,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却一直面临着难以传承的问题。党安华坦言:“年轻传承人少严重制约着老腔发展,亟须新鲜血液加入。”虽然华阴老腔保护中心每年都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也有几位中学生表示想学,但是学了十几天就放弃了。“兴趣和热情才是学好老腔的决定因素,没有兴趣,永远学不好。”
谈及华阴老腔的传承,张喜民显得很无奈。他说,2009年和2014年的时候,华阴老腔保护中心曾先后办过两期学习班,2009年那次有27个学员,2014年那次有54个学员,现在也只剩下30多人了。而且,虽说是新学员,但却都是‘大’学生。”张喜民很感慨,两次学习班中最小的学员46岁,最大的学员55岁,这让他非常担忧。“即便是来学老腔的人也坚持不了多久。华阴老腔一板一眼,没个三五年是学不了多少东西的,但有些学员急于求成,学点皮毛、学点折子戏就想着出去挣钱,对于老腔的掌握只能浮于表面。而另一方面,老腔表演很难带来特别大的经济收入,别看现在很火,但演出收入并没有你们想象中得多,所以学老腔的人就更少了。”
“只要有人愿学,我就会尽量地给教。老腔这个戏种已经在我们张家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不能在我手里断了。”张喜民对记者这样说道。但是,张喜民的儿子却没有一个学他的手艺。除了开门收徒之外,张喜民还强迫孙子张猛跟着他学老腔。“每次张猛放假回家,哪怕不吃饭,不睡觉,我只要看到他都会让他先给我唱上一段,即便现在是在外地上大学,我也会要求他利用课余时间唱,我希望把老腔这门艺术传授给他。”
(本报记者王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