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新人的“乌镇故事”

2019-11-03 08:15: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传统的乌镇,充满年轻的活力。“老人”黄磊希望在这里为年轻人搭平台,大家能在剧场内心无旁骛地享受戏剧节;“新人”倪妮,跟随《幺幺洞捌》剧组第一次来到乌镇戏剧节,紧张而又兴奋。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讲述的“乌镇故事”。

  乌镇“老人”黄磊戏剧节追求的是纯粹

  清晨的乌镇,常有人邂逅正在晨跑的黄磊。今年,他以更饱满的状态应对乌镇戏剧节10天的满负荷。因为与“北青”每年都有这样一场对话,身为发起人、总监制的黄磊会重复一些阐述,也会更新一些话题:先有青赛动议后有戏剧节,星光熠熠的艺委会不是增加点击的砝码,百老汇的样子和戏剧节不像……10月31日午后的暖阳中,黄磊如约做客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

  没邀请百老汇是因更倾向非商业

  百老汇音乐剧、伦敦西区商业剧,这些看似最有票房最具人气的作品,7年来从未与乌镇戏剧节正面交锋。黄磊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戏剧节从创立之初就不是关注流行和商业的。常有人问为什么不请百老汇大戏,那是因为戏剧节更倾向的是非商业和非过度娱乐性。而且,太商业不代表乌镇戏剧节的形象,百老汇的样子和戏剧节也不是很吻合。

  “其实不光我们,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艺术节也不会邀请百老汇的剧目。每年戏剧节的剧目邀约看似随机,但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够有一定的聚焦方向。本来今年有三台戏是想做成‘俄罗斯三杰’的作品集合,但后来一部戏没能来成,有点遗憾。”黄磊说。

  戏剧表达含蓄能重建审美和观念

  今年的开幕大戏《三姊妹》因其“不平凡”的解读方式,被归入“看不懂”范畴。七年来,黄磊印象最深的恰恰是自己第一次的看不懂。“那出戏是巴尔巴导演的《鲸鱼骨骸》,那一次我是看不懂又看呆了,但还是被它的形式所吸引、被震撼。我记得演出是没有谢幕的,观众等了15分钟才明白似乎结束了。后来我曾经写了这样一番话记录这出戏,“巴尔巴是格洛托夫斯基的嫡传大弟子,精神上的弟弟,他为我点燃了一支蜡烛,从此再没熄灭过。”

  关于通俗与表达,黄磊并不避讳用自己的电视剧举例,“有人说就喜欢我演《小欢喜》,我们可以做这样通俗和日常的作品,但戏剧就包含隐晦和含蓄的表达,它可以去重建你的审美和观念。不懂不是门槛,不懂的对面就是进步,就是因为好多次的不懂,鉴赏力和认知才会改变。还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懂?不懂也很美,哪怕我只被它某一段落挑动,能感知一部分,足已。比如今年的《三姊妹》,其实当年契诃夫借此打破了原来固有的三幕格局,审美和文化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容易偶遇明星和素人一起沐浴着戏剧

  在乌镇,偶遇明星是再司空见惯的事:在采访开始前,孙红雷就曾透过篮球场隔网打招呼;周迅带着家人去看孟京辉的戏,因没有提前通知剧场,还曾被告知不能坐保留席。这就是乌镇,明星和素人在这里以相同的方式沐浴着戏剧。

  乌镇戏剧节艺委会名单上,闪耀的是跨界星光。黄磊说,“李安、林青霞等人都曾是艺委会成员,而胡歌、周迅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各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个共性,都不是纯粹的偶像和流量明星,我们也没把他们当流量明星对待。在乌镇,哪怕是女明星,都是淡妆、随便穿件衣服就出现在各种场合。”

  的确,即便是登台面对公众,倪妮也是素颜,一身轻装。在这里,浓妆艳抹、华服上身反而显得格格不入。黄磊说,“戏剧节不是为戏剧界办的,做戏的不一定要是学戏剧的。马未都老师的通透,周迅的灵气,他们都为戏剧节带来了星光和荣耀。

  为年轻人搭平台教育是善意的循环

  虽然已经正式离开了北京电影学院,但黄磊的育人思维一直都在,“我一直从事艺术教育,总是希望为年轻人搭平台。戏剧节有一个使命是美育功能,做什么不能总想做成所谓的产业链,这不是教育的角度。就如同戏剧必须到场,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换成点击率。教育应该是一个善意的循环,我不关心产业链,只关心是否有创造性。哪怕已经是小有成就的戏剧人,也仍旧靠近和依恋戏剧节,就是因为这里的纯粹。”

  离开了电影学院,“黄老师”依然是黄磊的官称,“不当真正的老师了,但我最大的梦想仍是做一个非营利非应试教育的艺术学校,培养更有能量和创意的艺术家。这个学校的范围可能很窄,但一定是在公益性艺术教育基金支持下免费的非学历教育。这些学员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后,如果有一天还可以反哺艺术,这就是教育善意的循环和传递。”

  工作群不扯闲篇聚在一起做热爱的事

  “乌镇戏剧节主席团”,这是一个在黄磊、赖声川、孟京辉手机里都被置顶的微信群。这个群里不扯闲篇、不发红包,纯粹工作,有时还会开语音会,会议纪要则由“秘书”赖声川负责整理。乌镇时刻以及乌镇筹备时刻的沟通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

  因为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身份所肩负的责任,田沁鑫今年已无暇兼顾乌镇戏剧节轮值艺术总监的工作。黄磊说,“主席团或将有新人加入,或许有一天,田沁鑫还会回来,大家还会一起做自己热爱的事。我是几个人里最年轻的,也已经快50岁。有一天我们做不动了,一定会有新人接着做下去。如今的戏剧节几乎已是满负荷运转,规模暂时没办法扩大——毕竟开辟新的演出场地需要有一队人配合,整个框架就要变。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剧场,陈明昊的戏已经把半夜都用上了。规模需要从容地扩大,就如我们每天都在强调的剧场文明,在剧场内心无旁骛地享受此刻。这样的习惯养成会让人在生活中不慌乱、不急躁,从容幸福地生活。”

  舞台新人倪妮100场打底的话剧刚开始

  舞台“小白”倪妮,跟随《幺幺洞捌》剧组第一次来到了文青汇聚的乌镇戏剧节,即便明星云集,依然保有高人气。常被说成一手好牌没打好的她,借由话剧处女作,大有翻盘之势,在一众文化精英中气场和表达也似乎并不逊色。

  一人分饰两角 语言模仿要求高

  这出《幺幺洞捌》中,倪妮一人分饰两角,2019年的作家舒彤和1943年的情报工作者安娜,又一次穿上曾让她一炮而红的旗袍,而且《幺幺洞捌》和《金陵十三钗》中又都不乏抗日元素和家国大义。不过在倪妮看来,“玉墨和安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玉墨有其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有她的世故圆滑,也有头牌的风情万种。革命者不一定都是永远大义的样子,大义是装在心里的,安娜就有弱小和想要隐藏自己的一面,不一定总是一腔热血。玉墨当然有带领姐妹去做一件事的强势气场,安娜在工作之外则更柔软一些。”

  虽说英语流利,但在剧中倪妮不仅要用自己的家乡话南京话说贯口,还要用模仿日本人的腔调说中文,更有一大段日语凸显其语言模仿力。对此,倪妮说,“日语我完全不懂,担心这两段词会成为最大的难度和负担,所以事先找了老师教我,还录成音频每天听。但后来发现对我来说最大的负担不是这,而是两个角色性格迥异的人物。如何让人物层次鲜明,这都需要反复对戏,更需要时间来磨。6月在上海的15场演出才刚刚开始,我知道并没有达到最好的表现状态,但我不着急,赖老师说了,话剧100场打底。”

  来这儿“特别紧张” 挑战30秒换装

  来乌镇前,倪妮发了微博,“特别紧张”;26日来到乌镇,围读剧本,27日、28日彩排,“几个月没演也有点生疏了,我作为一张白纸来到戏剧人聚集的乌镇,会给自己特别多的心理负担。但一上台突然间就不紧张了。我特别疲惫时就能特别专注,摒除所有杂念,这个状态挺神奇的,有一种好玩的松弛感。关于舞台剧和影视,有很多前辈都多次说过,本质上没有不同,只不过载体不同,与观众的距离不一样,核心都是要用心和真诚。没有重复第二次的机会,你的节奏和呼吸会和观众一起在这个能量场聚齐,观众咳嗽或倒吸一口气都能感受得到。”

  《幺幺洞捌》中,倪妮因同时饰演两个时空里的人,也将挑战30秒换装:现代装的舒彤和穿旗袍的安娜。在倪妮眼中,是安娜帮舒彤解决了她在生活中很多无解的问题。在一段剧组的纪录片中,倪妮说了这样一段话:安娜后来穿越到了现代,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倪妮。足见她对这个角色用情之深。

  曾经担心自己的舞台新人身份为剧组减分,但经过朝夕相处的排练,倪妮更愿意把舞台剧比作团体赛,“每个环节尽力就好,每个小齿轮做好自己才能转动钟表。作为一个舞台新人,能来到乌镇这么棒的舞台收获很多。希望今后每年都能来乌镇戏剧节,来这里修行。”

  文/本报记者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统筹/刘江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