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2020-06-10 10:11:45 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

  组建宣传队,配备指导员,引入第三方机构,北京社区多措并举——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家庭厨余日分出量翻番,桶站配置率大幅提高,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多月后,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

  “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了。”北京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忠实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李琳告诉记者,当前,该社区的垃圾分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分类垃圾桶的摆放井然有序,社区居民在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引导下,大多能准确地将垃圾投入相应的桶中。

  事实上,忠实里社区早在2018年便在部分楼宇中开始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宣传,再加上管理新规的出台,“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更强烈,也更配合指导人员了”,李琳说。

  在李琳看来,社区的垃圾分类能取得一定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宣传志愿队。

  志愿队由一群离退休的社区居民组成,平均年龄70岁左右。从2018年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至今,志愿队的成员们每天早晚各1个小时站在垃圾桶边,进行宣传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

  “志愿队把垃圾分类宣传当成自己的工作,大家认为这是一件对社会、对环境有益的事,所以很用心地去做。”说起这支志愿队,李琳言语里满是敬佩。

  在垃圾分类上下了大功夫的,还有位于北京通州区中仓街道的新华园社区。

  梁锋军是该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指导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新华园社区的北人家园小区在街道指导下,设计了垃圾分类宣传走廊。走廊包括党建引领宣教区、展板宣教区、彩绘墙、垃圾分类文创区等4片区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分类文创区,通过使用回收垃圾制作艺术品,使居民在垃圾中发现美,回收利用垃圾装扮家园。记者参观了部分用废旧轮胎、饮料瓶制作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更生动直观,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梁锋军说。

  据了解,北人家园小区已先后投入6台垃圾分类智能投放柜。投放柜后台配备了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全面覆盖垃圾收集、清运流程。通过实时采集大数据,便于管理员更精准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此外,居民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查看附近投放点,在线预约上门回收可回收物等。据梁锋军介绍,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正式开展以来,通过定点回收、电话预约上门回收、网上预约上门回收,共有偿回收纸板近3吨、废塑料800多公斤、废旧织物500多公斤。

  投放智能柜是否会增加垃圾分类的成本?对此,梁锋军向记者解释道,中仓街道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基础上,与第三方机构一起探索出“垃圾分类网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交叉补贴”的两网融合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先由第三方机构投入资金,用于建设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并运营,再由街道授权第三方机构特许经营辖区内再生资源的回收业务,以再生资源的未来盈利来补贴现在的垃圾分类项目。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街道投入成本,消除项目完工风险和资金风险,同时有利于街道从过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向策划、统筹、监管角色的转变,从而保证服务质量,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街道压力。”梁锋军说。(记者 关晨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