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32775829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32775829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全球逾两成死亡与环境有关 改善环境刻不容缓

2016-05-24 18:20 作者:王守宝 李言 来源:新华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地球生态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污染足迹的增加,使我们在健康和福祉方面承担日益增加的成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麦格莱德也在报告发布现场呼吁各国迅速行动起来,帮助人们免受环境问题带来的威胁。

  新华社内罗毕5月23日电 综述:全球逾两成死亡与环境有关 改善环境刻不容缓

  新华社记者王守宝 李言

  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3日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召开。根据当日发布的“健康星球 健康人类”报告,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死亡人口与环境问题有关,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健康发展的迫切任务。

  环境恶化一年致死超千万

  “健康星球 健康人类”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1260万人由于环境问题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每年因环境恶化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比冲突致死的人数要高234倍。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化学品暴露以及水污染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环境因素。

  报告说,每年世界各地约7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430万人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每年约有10.7万人死于石棉中毒,2010年约65.4万人死于铅中毒。报告还指出,自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以来,有60.6万人因气象灾害失踪,每年还有84.2万人死于水污染造成的腹泻病。

  报告还显示,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死亡人口中,因环境问题而死亡的人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8%和27%。这一比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分别为23%和22%,美洲和欧洲地区的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

  人类发展面临严峻环境挑战

  为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恶化,缓解人类面临的环境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等世界六大区域进行了环境评估,发现全球普遍面临气候变化、沙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缺乏等问题。

  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近50%,而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129万平方公里,超过南非的国土面积。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森林覆盖率降低,1880年至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85摄氏度。气温升高又加剧了地球的干旱和荒漠化,地球每分钟损失潜在农业用地达23公顷,40%的世界人口受到水资源匮乏影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地球生态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污染足迹的增加,使我们在健康和福祉方面承担日益增加的成本。”

  改善环境刻不容缓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施泰纳呼吁各国行动起来,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只有在(改善)环境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我们才能维护自己的幸福。本周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就是想办法让环境始终是人类福祉的庇护所,而不会成为伤害人类的刀口,”阿奇姆·施泰纳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麦格莱德也在报告发布现场呼吁各国迅速行动起来,帮助人们免受环境问题带来的威胁。

  为了构建健康的地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倡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去除或减轻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燃料的使用,从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变生活方式,在进行必要的经济活动时减少资源消耗、浪费、污染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报告还说,采用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的长远利益显而易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说,逐步淘汰近100种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意味着截至2030年,每年高达200万例皮肤癌和数百万例白内障会因臭氧层恢复而避免;在全球消除汽油所含的铅,预计每年可避免100万人过早死亡;如果减少黑碳(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充分燃烧所产生)和甲烷等短期污染物,到2030年,每年可避免24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李思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