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有毒基金”
在资本市场低迷了几年之后,未来的基金投资期待可许。就在一众阳光私募在拼命用“绝对回报”向市场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一些成立多年的公募基金却在迅速做大规模后,寻找到了不一样的、也是最不应该的一种赢利模式: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并存在做低基金净值,进而获取不菲管理费的嫌疑。
针对这一现象,本报特别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起底“有毒基金”。希望大家在投资时能够避开投资陷阱,获得财富稳健增值。
财金记者 胡景波
有这样一支基金,成立6年来至今无一次分红;净值长期徘徊在0.5元左右;曾经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巨亏73亿……然而,正是这样一支基金,却坐拥130亿规模,6年累计收取了近14亿元的管理费,成为该公司的明星"摇钱树",这支基金就是中邮基金公司发行的中邮核心成长股票型基金(590002)。
股基中名符其实“第一亏”
中邮核心成长成立于2007年8月17日,首募规模为149.57亿元。曾在2009年末规模增长到了278.05亿元。此后的三年,中邮核心成长的规模不断缩水,2010年、2011年年末,分别降为230.34亿元、138.40亿元。截至2013年9月22日,规模为127.99亿元,净值。
资料显示,2011年全年,中邮核心成长4个季度利润额依次为-36882.23万元、-150691.65万元、-283869.24万元、-262581.05万元。一年多的时间,累计亏掉72.98亿元,是名符其实的股基"第一亏"。
巨亏基金却成公司“摇钱树”
2012年,有媒体报道:"成立于2007年8月17日的中邮核心成长的管理费费率是1.5%,按照其平均规模180亿元简单测算,中邮核心成长成立以来累计收取管理费,可能在13.5亿元左右。"
时值今日,中邮核心成长的规模依然在130亿元左右,总的管理费已超14亿元。由于体量巨大,又是管理费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中邮核心成长在公司的贡献程度远超其他同类基金,可以说,几乎是养活了大半个公司,是名符其实的"摇钱树"。
频繁更换的基金经理
基金无疑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这个风格完全是由基金经理塑造的,当然风格的塑造,也是需要时间的。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中邮旗下基金经理的任职期普遍较短,且任期回报普遍低于同业。
例如,中邮核心成长的第一任基金经理彭旭,任职迄止日为2007年8月17日-2008年2月4日,任职171天,任期回报9.19%,而同类基金平均回报为11.51%;第三任基金经理谭春元,任职迄止日为2011年3月25日-2012年5月3日,任职1年又40天,任期回报为-31.07%,同类平均19.66%,相差50%;而目前的基金经理邓立新,自2011年5月21日任职以来,任期回报-29.70%,同类平均-10.88%。
投资者赎回预期和净值怪圈
什么原因导致中邮基金旗下基金巨幅亏损?有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人才流失、基金经理更迭频繁、资本市场不景气等多重问题。但据记者了解,中邮核心成长的亏损,却不能简单归结为上述几个原因。
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总监、首席基金分析师娄静在2005年就发表了《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以及对策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其中,有明确的数学模型表示,当基金净值过低,低于投资者的赎回预期时,基金的赎回是受抑制的。而当基金净值过高,有可能触发投资者尽快落袋为安的心理导致大量赎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2007年之后,中邮核心成长的净值虽然持续走低,但是投资者却始终不赎回自己的基金产品,任其在净值0.5元徘徊,规模却始终保持在130亿元了。
虽无直接证据表明,中邮基金公司的策略存在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不断更换的基金经理也顶多说明该公司的企业管理存在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有必要提醒投资者,在过去的三个月,上证指数上涨了9.85%,景顺长城内需上涨23.17%,汇添富消费行业股票上涨13.04%,国泰金牛创新增长上涨了13.58%,而中邮核心成长仅上涨了2.93%,远低于同类基金涨幅,更是远低于股指的涨幅。"上涨不跟涨,下跌就领跌"似乎成了这只基金最大的特色。
您是否也投资了有毒基金?近期本报将联合省内知名理财师为您投资的基金把脉会诊。并为您提供长期跑赢大市的基金组合。咨询热线:0531-85196316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