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今年春天,穿对襟棉袄、头戴护耳雷锋帽、三弦不离手的西北乡土音乐人张尕怂火出了圈。对张尕怂关注已久的音乐学博士李亚认为,这是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让民间音乐的传播迎来了全新的生态——不再是博物馆式的,而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
于是,黄土塬和大上海、西北民谣“红人”张尕怂与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这些看上去不相及的人和事在音乐访谈类节目《魔都撞上张尕怂》里来了一次“猛烈”的邂逅。节目第一期上线不到短短三天,在各视频网站的点击量便近六万,受到一众拥趸的好评。音乐学者认为,节目的热播不是巧合,民间音乐正借着多样的线上平台迎来独特的“发声”机遇;而来自江南和西北的曲艺也因此多了一重全新的“打开方式”。
评弹和西北民谣在日前播出的《魔都撞上张尕怂》中惊喜邂逅,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视线。 (片方供图)
脚踩布鞋、肩扛三弦,张尕怂穿越南京路繁华的街区走进了上海评弹团
“这是天圆地方,一个圆的一个方的。”指着脸上别致的墨镜,张尕怂的初登场就显得个性十足。今年疫情期间,西北民谣“三部曲” 《早知道在家待了这么久》《隔壁的王妈妈》《甘肃有个大夫叫霞霞》让他走进公众视野。其中,以张尕怂姑姑为原型、致敬医护人员的《甘肃有个大夫叫霞霞》视频观看点击量逼近1500万次。张尕怂红了,而一起出圈的还有他那口西北乡音和手中的三弦。
《魔都撞上张尕怂》的诞生源于幕后团队对于传统民间音乐的执着,然而如何把小众转为大众、把“旧物”做新鲜,人物、形式的选择都是曾经摆在制作组面前的难题。苦恼之时,自带热度的张尕怂跳进了团队的脑海中,联想到共通于南北曲艺的乐器三弦,制作组同时去找上海评弹团,三方一拍即合,便有了这档“韵味很特别”的节目。
“接到邀请后感觉很新鲜,抱着开放的态度就来了。”张尕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脚踩布鞋、肩扛三弦,张尕怂与主持人穿越繁华的街区走进了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评弹团,迎接他们的,是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和评弹 “丽调”传人陆锦花。这不是张尕怂头一回接触江南评弹,对中国曲艺都略有了解的他或多或少还能唱上两句。就在上月,他还与苏州评弹团演员合作了一曲《乱弹·塞北江南》并在网络上收获好评。一番南北对话过后,高博文也发现了两者在曲牌和过门上的相似之处。正如B站的评论间有网友写下的感慨:“2011年看到高博文《珍珠塔》的视频片段,2020年遇到张尕怂的作品。我,一个没在西北和江南生活过的听众。”节目中,更多人发现,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曲艺的发展并非形单影只,交流、碰撞更能激发出灵感的火花,迸发出更大更强的号召力,给听者以穿越时空的感动。
“祖籍”不同的三弦“互换灵魂”,缠绕在一起,朝更远的未来走去
“小孩跟着大人唱,连词都不知道,但那样的大合唱最美。”节目中谈及儿时的记忆,张尕怂仍然十分动情。在他眼中,老家的社火和庙会是他的音乐启蒙,正是这份扎根于泥土的民间音乐情怀让张尕怂的前缀不仅仅是“民谣歌手”这么简单。每年,他都要花大量时间在西北民歌繁荣地区——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采风、与民间艺人打交道、如饥似渴地收集各类小调。接受记者采访前,他刚刚辗转从大理抵达宁夏,进行为期10天的新一轮采风。往年,张尕怂都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寻找民间“牛人”,但他仍觉得不够,未来他计划用一半的时间更细致地听“村里的歌、村里的鸟鸣、村里的风吹草动”。
长期致力于传统音乐研究的李亚,此次负责为节目的音乐性把关,“张尕怂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通过重新填词的方式将西北民歌推到大众面前,可以说,他是一个创新者”。张尕怂在节目中所演唱的《黄河尕谣》就脱胎于历史悠久的曲艺品种——道情,他的歌曲《姐姐》《骚情哥》等都源自青海花儿和武威民间小调。
李亚认为,由于南北方城市化速度差异的原因,民间歌曲的发展和现状也不尽相同。在南方,民间歌曲和传统曲艺多走向剧场式,而对于仍保留乡土与村落传统的部分北方地区来说,民间小调的展演方式仍依托仪式和日常生活的传承。有意思的是,过去只有在实地走访才能听到的民歌,如今因为民间艺人在直播平台上的活跃被更多人所注意。
“抗疫三部曲”的火爆显然出乎张尕怂的预料,红了之后,有人将他称为“传承者”或“独行侠”,张尕怂对这样的称谓并不熟悉,也坦言西北比他优秀的艺人大有人在。“但我走了出去,用潮流的方式将我内心的感受唱出来。”他说,“我听着民乐长大,它们同时也化成我身体的一部分,有意识地赋予其生命力和感染力自然也变成我的职责。”
在《魔都撞上张尕怂》中,高博文还带着张尕怂来到沪上知名音乐人王厂长的酒吧,谈到酣畅时,三人在舞台上来了一段即兴表演,张尕怂和高博文临时起意弹起彼此的三弦。就这样,“祖籍”不同的三弦在南北不同流派的艺人间互换灵魂,无论是流转于江南园林还是西北高原,民间音乐始终紧紧缠绕在一起,朝更远的未来走去。(记者 王筱丽)
返回首页>>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6月14日16时,济宁市气象台发布未来一周天气预报,预计本周济宁以多云天气为主,16~17日大部地区有小雨。[详细]
6月14日下午,2020年济宁市产学研合作暨院士专家恳谈会在圣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借助院士专家高端智力进一步推动济宁市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详细]
近日,由济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市中交警大队自主研发的轻微交通事故“远程快处快赔一体化”处理系统进入推广、试运行阶段。这一系统的运用将轻微事故处理平均时间缩短至20分钟以内,轻松实现对轻微交通事故的远程快处快赔。[详细]
据农情调度,截至今天下午4时,全省小麦已收4420.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74.8%,其中机收小麦4403.2万亩,当日上阵小麦联合收割机6.1万台,累计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17.7万台。[详细]
为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济宁市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公安部门针对城区文化场所,开展了“助力创城文化市场整治”专项行动。[详细]
日前,济宁市人社局召开了人力资源企业代表座谈会。济宁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肖冬出席会议并讲话,任城区人社局及15家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