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以育固本念活“人才经”
调查显示,未来5-10年,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兖州市,在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中,27%面临代际传承问题。为确保当地经济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兖州一改过去人才工作“重引不重育”的“老习惯”,大力培育本土企业家,“以育固本”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报记者 孟 一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刘国锋 张美荣
很多地区在开展人才工作时,喜欢将“招引”人才放在第一位,寄希望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提升地区的科研能力、带来前沿的创新项目。然而,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挖来几个博士、海归那瞬间的幸福相违的,则是高端人才巨大的流动性。
兖州市直面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将企业家队伍建设纳入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一改过去重“引”轻“育”的老路子,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现状,全力培养本地民营企业“创二代”、中小微企业管理者等,在培育企业家队伍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育固本,念活企业家队伍“人才经”。
民营企业主迎“换茬”高峰
1985年出生的牛腾今年只有28岁,却已成为华勤集团掌门人。2007年他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考虑,便加盟了父亲牛宜顺执掌的华勤集团。此后牛宜顺开始极力培养牛腾,向外界推荐牛腾,公司发展中重要的决策也让他参与。去年6月牛宜顺主动让位,牛腾正式出任集团董事长,接手集团管理大权。对此,牛腾表示,“父亲白手起家取得的成功值得社会尊敬,而我这一代应该在父辈的基础上干得更好。父亲让位就是要我当创二代,而不是富二代!”
“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之前对经济、管理一窍不通。刚决定接过老爸的接力棒时,心里直打鼓。”兖州富居亿佳家具博览城总经理郭建增笑称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生手”,很怕把事情搞砸,埋没了父辈辛苦创建的企业。
在兖州,像牛腾、郭建增一样的民营企业“创二代”其实还有很多。民营经济作为兖州经济的主体,是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家也随之成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兖州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开始陆续步入暮年,太阳纸业、华勤橡胶等具有较大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大企业也都害怕出现重点管理岗位的“断层”。
调查显示,未来5-10年,兖州将迎来民企高管“换茬”高峰,在全市收入过亿元的48家企业中,有27%面临代际传承问题。由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接力棒将历史性地落到新生代手中,而如何确保企业平稳过渡,则成了“创二代”面临的首轮大考。
“家业可以传承,管理、经营等技能和经验却难以复制。”兖州富居亿佳家具博览城董事长郭荣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让儿子接好班,刚毕业就把他送去对市场营销和经理人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虽然我已经竭尽全力把自己摸爬滚打的经历传授给他,但商场如战场,理论知识更多的要经由实践加以验证。”
政府主导“再教育”
“通过和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朋友交流,我发现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处在边工作、边摸索学习的阶段。”郭建增告诉记者,“缺少一个好的平台让我们接受高端培训、接触先进制造企业的管理。”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到青年企业家这一普遍诉求后,兖州专门从市财政中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企业家培训和企业家协会活动。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院校展开合作,通过开设EMBA研修班、组织系统培训等方式,对青年企业家进行频繁的再教育。同时,多次策划组织部分企业家赴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多地开展实地考察,让本地企业家亲眼看到差距,并通过经验交流开拓未来发展的思路。
搭上“政策班车”的郭建增不仅自己学的风生水起,他每年还拿出10万元经费培养自己的员工,一个良性的人才培养和储蓄机制悄然从市级层面渗透进企业,为守住民营企业人才资源这个富矿提供了从认识到行动的“双保险”。此外,兖州市系统化的跟进服务则为年轻企业家成长提供了优质的软环境。
引育并重是未来走向
“虽然我们在培养本地人才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在引、育间偏废其一的老毛病,我们不会再犯。”兖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江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引和育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才符合未来人才工作的必然走向。
“我们企业有30多名外籍专家,他们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提供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更为我们培养了大批的本地员工。”太阳纸业集团副总经理李娜说,“高层次人才能有效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加速企业发展。企业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种良性循环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高端人才用人观,在兖州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这样的认知,兖州一方面坚持继续做好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的工作,但奉行不“强留”的政策,顺应高端人才流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继续立足实际,投入人力、资金、物力培育本地人才,尤其是“创二代”等未来民营企业管理主体,深入探索企业家成长规律,搭建更为完善的企业家交流互动、合作创业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一种本地企业的对口帮扶机制。选择一批市内外经营管理实绩突出、社会形象良好的第一代成功企业家及相关专家,与新生代企业家结成对子。”江波表示,“刚投产的高科技小微企业往往不缺技术,缺的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渠道和经验,对口帮扶将帮助新兴企业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谢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