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完愉快的元旦三天小长假,相信不少上班族又开始翻着日历期待着春节假期的来临。火爆的消费市场更是随着双节的到来显现出一片热闹景象,买烟酒送朋友、买保健品送长辈,买化妆品送爱人……不过,面对眼花缭乱的广告和各种充满诱惑的宣传,您能辨清真伪吗?为了让消费者避免上当受骗,日前,济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元旦及春节保健食品、化妆品消费提示。
别买没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
脑白金、盐藻、蜂胶软胶囊……提起保健品,相信不少读者都能说出一大串名字。不过,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保健品”在我国还没有法律概念,一般意义上包括保健食品、营养类普通食品、保健用品等。
营养类普通食品包括标识营养标签类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此类产品与保健食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识。保健食品强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而其他食品强调提供营养成分。保健食品具有规定的食用量,有适宜人群,而其他食品一般没有此类要求。当然,保健食品更与药品不同,它不能替代药品用来治疗疾病,以免延误病情。宣称保健食品能治病,有疗效,是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宣传的违法行为。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过程中,应到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销售场所购买,认清保健食品蓝色草帽样标志,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也可以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使用“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切记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电话销售、免费试用等活动购买保健食品; 不要购买无保健食品标识的非法保健食品。
购买化妆品要选正规渠道
与保健食品类似,近年来化妆品的消费者市场也持续火爆。尤其是吸引了大批女性消费者。对此,我市食药部门也建议,广大女性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时,也应结合自身消费需求,注意检查产品外包装有无卫生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有无标明生产企业名称、联系方式、使用方法等。
在购买进口产品时,还应注意产品必须标注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或备案文号。在购买用于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等特殊用途的化妆品时,应检查产品包装上有无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批准文号。如需辨别产品的真伪,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进行查询,不宜使用无中文标识的进口化妆品。使用化妆品过程中,首先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也可将少量化妆品涂抹在前臂内侧,24小时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此外,还要认真察看化妆品的监督标识,注意生产日期。对于过敏肤质的人群,可选用无添加的化妆品。在使用化妆品过程中,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或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若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拨打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电话12331进行咨询投诉。因购买、使用保健食品、化妆品受到欺诈、人身伤害等维权行为,应通过消协、12315热线、卫生行政、司法等途径解决。
保健食品四大消费误区您中招了吗?
误区一:根据广告选产品。有的消费者看到广告上宣传保健食品能预防、治疗疾病并改善各种身体不适症状,还免费供应几盒,马上就心动购买,拿到货之后才发现产品并不免费,效果也不神奇。
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对待广告宣传,对一些将产品功效描述得神乎其神的广告,尤其要慎重。
误区二:看中优惠买得多。有些老年人花成千上万元买一些保健食品,就是“看中”了特惠活动。
提醒:一次性买得太多,过了保质期没有吃完,或由于保存不当,在保质期内就变质了,本想省钱,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误区三:网络购买入陷阱。某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某降糖类保健食品”,感觉此产品既便宜、又有很好的效果。但经检测,购买的是加了西药成分的假冒保健食品。
提醒:网上一些非法公司,套用正规保健食品企业的名称或保健号销售假冒保健食品,消费者需格外小心。
误区四:以为食品能治病。一些公司故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有治疗作用。
提醒:无论多好的保健食品,也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