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街道在辖区内设立了169个有害垃圾投放箱
有害垃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成广伟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策划缘起
因为2009年年底的番禺垃圾焚烧风波,一个四字词组开始在广州流行:“垃圾分类”。
广州每天要产生1.8万吨生活垃圾。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用最粗放的方式填埋处理,广州将很快面临垃圾围城的风险。如果用体积缩小最快的焚烧方式处理,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话说:“不分类拿去烧,当然是可以的,但这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理想丰满现实不堪,因为种种原因,广州垃圾分类的普及,仍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水平较低,但这并没有阻挡广州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探索。有的社区,通过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尝到了甜头。
如何促使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各路意见多多,盼采纳落实。
探索·故事1
垃圾变废为宝
街坊尝到甜头
老贾称:“不仅环境变好了,我的生活也变好了”
12月22日早晨,居住在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道富力环市西苑的居民老贾,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老贾的厨房里摆放着两个垃圾桶,一个装干的垃圾,一个装厨余垃圾为主的湿垃圾;在老贾家阳台,有一捆用绳子扎好的报纸,老贾将报纸送给上门送报的发行员,请他们回收利用;之后,老贾下楼买菜,顺便将家里用过的旧电池、旧灯泡等物品,放到小区门口一只红色、专门收集有害垃圾的垃圾箱中。
老贾离家后,他刚刚投放的垃圾,开始了一段“旅程”:小区所属的天力物业环卫工,将老贾所在楼层的两桶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经二次分拣后的厨余湿垃圾,准确率比没分拣时能高一半。分拣好的厨余垃圾,将被投放进老贾所住单元楼地库里一台日处理量300公斤的厨余垃圾处理机上。经处理机发酵,300公斤厨余垃圾将变为有机肥预料,经过后期加工,将可用于家庭和社区花木种植;经分拣后价值较低但仍具回收价值的物品,将连同小区门口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内物品,交由西村街道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处理。经此工序,最终需要运到填埋场焚烧厂处理的小区生活垃圾,大为减少。
老贾回家时,从地库环卫工人处领取了一包厨余垃圾制作的有机肥,走到自家阳台,对十几盆盆栽施肥。
“我做垃圾分类,已经两年了。”老贾称,他住在这个小区11年,对“垃圾分类”一词早有听闻。两年前他发现小区垃圾分类有动作,楼道中的垃圾桶由一个变为两个,街道方面也上门宣传分类。这些举动,让老贾觉得该改变生活习惯,按照政府部门的指引参与垃圾分类了。
“不仅环境变好了,我的生活也变好了。”老贾称,他发现小区搞了垃圾分类,干净了许多;分好类的垃圾能够变为肥料,这让喜欢种花的老贾,生活乐趣增多。
探索·故事2
收编优化收买佬
邋遢形象获改变
兰姨被收编后称:不仅收入有提高,工作也顺利
一辆自行车,驮一袋破烂,从业者如此行头穿街过巷,哼着“收买烂嘢”的歌谣……上述场面,曾是广州市民对于废品回收行业的一个记忆。12月11日,羊城晚报独家透露了广州市欲建立网络,采取“六统一四规范”的方式收编优化全市6万多名收买佬的新闻,以后广州收买佬,可能是手持移动终端,统一着装改变过去邋遢形象。在荔湾区西村街道,这一设想已在先行先试中。
蓝亮,荔湾区西村街道分类促进中心主任。2013年8月,西村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聘请蓝亮所在的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从事街道垃圾总量建档、垃圾分类宣传、低值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清运等工作。12月22日早上,记者跟随蓝亮,在西村街道内工作。
在西村街道内一共有169个有害垃圾桶。记者发现,有的居民已养成习惯,知道红色的桶不是普通垃圾桶,而是有害垃圾桶,会自觉将过期药品、电池等物品投放进去。
由于体积较细小,桶内的有害垃圾,大约3到5天才会收集一次。“这些东西量看起来不多,但积少成多就比较麻烦。”据悉,从今年1月到11月,促进中心便已收到废旧荧光灯管2610多根,过期药物和废旧电池约946斤。“这些东西无论是填埋还是烧,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污染。”
蓝亮离开促进中心,前往低值物品集中存放点。一路上,处处可见穿着印有“分类得”三个字橙色背心的废品收购人员。“他们原来都是自行在街道活动。我们刚来街道时,整个街道大概有40多位废品收购人员。我们给他们做培训,给他们发制服,告诉他们玻璃、木材等低附加值物品具有回收价值,一样可以卖钱。”蓝亮称,通过促进中心的包装,最终有20多位废品收购人员被优化留在了街道,他们的形象因此获得改变。
记者向废品收购者兰姨了解到,经促进中心指导培训,她不仅收入有提高,工作也顺利。“以前收到废品,都没有地方放。现在在街边安装了很多‘屋仔’,我可以将我收购的东西暂时放在那里”。
“我们下一步,正准备给收买佬配手机终端。”蓝亮称,手机终端将包括各类废品的最新价格、可供回收的废品名录等。广州市下一步对收买佬的收编,配发手机终端,成了其中一个亮点。
探索·模式
因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一词火了
因为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垃圾分类”一词火了;因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一词火了。作为一种分类投放模式,“定时定点”要求原设于居民住宅楼楼道内的垃圾桶撤除,居民需要在指定时间拎垃圾到楼下,分类投放到指定的桶内。这一模式,为广州市政府部门考察台北低矮楼层社区时发现,引入广州并推广。此前,官方认为该模式有易于监督投放效果、楼道更干净等好处。目前,广州市设立至今年年底,30%社区推广定时定点投放。
定时定点是否值得在广州推广,舆论意见不一。在12月23日进行的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论坛上,副主任郭艳华认为定时定点好处多多。她在演讲文稿中写道:“可节省人力物力,便于政府部门有效监管,保持楼道清洁卫生,培养居民的责任意识。”
“定时定点模式,能让市民时刻记住垃圾分类。”郭艳华认为,市民因定时定点,将习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分类投放垃圾。对于广州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模式,郭艳华认为:“要实施定时定点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分类投放模式。”
西村街道的富力环市西苑和越秀岭南湾畔两个分类小区,分类投放设施已可实现定时定点投放。然而在记者12月22日走访时,已过投放时间,但位于小区楼底的分类桶,却没有收起来。按照政府部门指引,一旦过了投放时间,便需将垃圾桶收起来。
对此,西村街道相关负责人称街道确实没完全进行定时定点。街道办副主任陈志科认为,当市民对分类的习惯还没养成时,就对需要市民配合的前端分类作出太高要求,反而会让市民对分类产生抵触。“再者,我们认为在一些高层社区,较快上马定时定点也不现实,那么多居民,每个人都提一袋垃圾,挤电梯下楼扔,也容易造成电梯污染。”
“分类投放是目的,定时定点是途径”,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古石阳对于定时定点的推广,提出“凡是进行定投的社区,必须要分类收运,这是对居民负责”。对于定投的推广,古石阳认为不宜操之过急:“一个社区花一个月时间,在一个小区能推广得好,就不错了。”
探索·经验
政府购买服务
解决棘手问题
广州在经历多年的垃圾分类后,探索出不少宝贵经验。
垃圾分类,在市民眼中,是一个政府需要推广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来自民间的力量能在适当时候给予政府帮助,“把他们请来,我们许多难题都解决了。”西村街道办副主任陈志科对于政府购买“分类得”进驻社区给予肯定,认为街道推垃圾分类,之前面临着人手不足、专业性不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单靠我们街道城管科的人力无法做那么多东西,有的垃圾即使分出来了,我们也不知怎么处理,还要宣传发动居民参与。”陈志科称,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分类得”这家企业,一下子解决了街道在垃圾分类中的不少棘手问题。
越秀区华乐街道,是广州垃圾分类的标兵街道。在探索垃圾分类中,街道党工委书记阮雄总结认为垃圾分类需要确保财政投入、确保长效机制。“垃圾分类,不能运动式推进。”作为众人眼中的标兵,阮雄认为街道今年在探索垃圾分类上,没有进一步发展,“年中登革热爆发,把我们的工作打得七零八落,只能维持各位表面上看到的水平。”他认为垃圾分类需要相对固定的队伍、经费、办公场所,以便推进。说到经费,阮雄透露街道今年遇到的情况:“还好城管委给我们提供了13万元,解决了街道分类宣教馆工作人员工资问题。”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秦金华称,学校近年来教育小学生参与垃圾分类,会先让学生看到广州垃圾现状,通过综合实践选修课加深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校内活动多通过绿色运动会、环保剧等形式,并用政府部门赠送的一台处理饭堂剩饭剩菜变肥料的处理机,通过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垃圾分类。
探索·数据
垃圾分类推进如何?
在社区仍是低水平
广州垃圾分类,究竟推进得如何?第三方数据表明,广州垃圾分类在社区的普及,仍是低水平。
推广
广州有70.6%的社区完成垃圾分类宣传发动,91.5%的市民知道广州正进行垃圾分类,但仅47.1%的市民知道自己居住社区已实施垃圾分类;被调查社区中,73.5%的社区配置了分类桶、有害垃圾收集点等配套设施,但真正进行分类收集的社区只占39.2%,做到分类运输的社区只占14.7%。
效果
调查认为广州同时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社区,只有7.8%;真正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只有32.1%。通过访问,调查认为混收混运,最影响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但基层工作人员同样反映居民垃圾投放效果无法满足分类后实际处理需求,影响工作信心。
价值
不做好分类,广州将有大量资源随混收混运的生活垃圾被浪费掉。根据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李海滨的研究,广州生活垃圾中,49.5%为厨余,10.9%为纸、21%为塑料,玻璃为3.8%,金属2.3%。从现有技术看,这些物品都具有回收利用价值。
探索·观点
持续宣传垃圾分类
有助市民积极参与
广州生活垃圾具回收利用价值,但垃圾分类却推进困难。该怎么破?
“混收混运的原因,到底是居民没分好混投,还是环卫工将分好的垃圾混收?”阮雄称,基层人员经常就此向他请教。对此,阮雄称他会引导基层工作人员向居民说明,“前端源头分类就是好的习惯。”
“违规了,就是要处罚。”公咨委委员谈锦钊称,广州虽然制定了垃圾分类暂行条例,但“好像还没有处罚措施”。对于法律和垃圾分类的关系,谈锦钊认为:“依法治国,也要依法治垃圾。”他认为广州应向境内外垃圾分类先进地区学习,出台和执行较重的分类处罚法规。
“一定要锲而不舍地宣传,使垃圾分类成为广大居民生活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郭艳华认为,媒体持续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有助市民参与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