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32775829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32775829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从“垃圾围村”到“变废为宝”——江西暖水村“垃圾兑换银行”见闻

2016-05-26 15:05 作者:程迪 来源:新华社
在江西德兴市龙头山乡暖水村,塑料袋、旧电池、易拉罐、香烟头等不再是随手丢弃的物品,而是村民眼中的“宝贝”。截至目前,暖水村有500多名村民参与垃圾兑换商品活动,共收集塑料袋、旧电池等生活垃圾800多公斤。

  新华社南昌5月26日电(记者程迪)在江西德兴市龙头山乡暖水村,塑料袋、旧电池、易拉罐、香烟头等不再是随手丢弃的物品,而是村民眼中的“宝贝”。在这里,一块肥皂价值80个废旧塑料袋,40个旧电池或200个香烟头。

  从曾经的“垃圾围村”,村民苦不堪言,到如今村民主动捡拾垃圾。这些都源自今年4月份村里设立的“垃圾兑换银行”。

  与许多农村地区类似,农村垃圾处理在这里也是个老大难问题。暖水村是龙头山乡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3129人,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原来河里和岸边到处可以看到大量垃圾,洗衣做饭的溪水也不太清澈。”村民回忆道。

  龙头山乡乡长蒋鹏程说,暖水村有6个保洁员,年均保洁投入超过10万元。即使如此,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还是得不到大的改观。“里弄小巷、河道里遍布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今天捡完了,第二天塑料袋又到处都是。”

  去年刚开通的京福高铁德兴站就设在暖水村旁。“突然间成了人流集散地,我们要把握机遇,今后重点开发乡村旅游,改善环境首当其冲。”蒋鹏程说。

  今年4月19日起,龙头山乡暖水村设立“垃圾兑换银行”。采用会员积分制,村民用可回收或可焚烧垃圾到“银行”积分登记,凭积分兑换商品。“以前几乎天天都要到河里去捞垃圾”,乡清洁办主任董维维说,现在只需坐等村民拎着垃圾上门。

  走近这间特殊的“银行”,只见门口整齐摆放着的4个绿色分类垃圾箱。“银行”里设有垃圾回收登记区和生活用品兑换区,墙上醒目位置挂有“‘零存整取’制度”、“累计积分’制度”等标示图。在生活用品兑换区内,既有肥皂、纸巾、黄酒等生活用品,也有铅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今年65岁的村民王秀英开始并不相信,“垃圾怎么可能换东西呢?”几天里她从自家和路边收集了160个废旧塑料袋,拎到“垃圾兑换银行”,只见董维维给她清点了数量,让她兑换商品,她最后选择兑了两块肥皂。“没想到垃圾也能换东西,以后不乱扔了,都要收集起来!”

  “看到垃圾,大家都抢着捡。如今巷子干干净净,河道里的塑料袋都捞干净了。”家住“银行”旁边的暖水村村民祝彩英说,如今村里乱扔垃圾的也少了。“村民雷秀娇两天内捡了2000多个烟头,一口气兑换了10块肥皂,把‘银行’的肥皂都兑光了。”董维维笑着说。

  截至目前,暖水村有500多名村民参与垃圾兑换商品活动,共收集塑料袋、旧电池等生活垃圾800多公斤。日均15人次参与,日均兑换垃圾20多公斤。

  蒋鹏程介绍说,“银行”将收集来的垃圾通过“回购”、旧物改造、制作酵素等途径,进行有效利用。“不指望‘垃圾兑换银行’解决所有问题,但它的确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起到了垃圾减量的效果。”他算了一笔账:“垃圾兑换银行”每月仅需千元运转费用,就能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

  “下一步将把‘垃圾兑换银行’的做法在全乡6个村推广,让这一模式深入人心,带动全乡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蒋鹏程说。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李思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