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文化圣地 > 建筑济宁

竹竿巷

2013-08-21 15:30 作者: 来源:大众网济宁站
在济宁,人人都知道竹竿巷,这是一条曾经名噪一时的巷子。

大众网济宁讯 在济宁,人人都知道竹竿巷,这是一条曾经名噪一时的巷子。济宁竹编工艺的形成,繁荣都是由它见证的。,竹竿巷的出现,是伴随着元代开凿运河应运而生的,南通余杭北到京津的运河沿城而过,给毛竹的运输带来了便利。经营竹业的客商专门去南方采购毛竹,把十几米长二三十公分粗的毛竹扎成竹筏,上面再堆放些细小的黄竹和斑竹用于做笔杆和烟袋杆。也有的是绑在漕运皇船的两边捎至济宁的。当时,大批的漕运船队两边都绑上很多竹竿,好处是船过闸时不使船闸相撞,即使相碰有竹竿相隔也可以缓解冲击力,相对安全。在运输中遇到风浪,大批竹竿也可增加船的浮力,从而减少沉船的危险。这些毛竹,运至济宁后廉价销售,这样,大批的毛竹在运河南岸堆积如山,多的年份数量可达百万斤以上,渐渐便形成了竹业一条街,从而出现了竹竿巷。后来随着竹业的发展和繁荣,竹业店铺也从竹竿巷向临近的纸坊街,汉石桥和纸店街延伸,形成了大概念上的竹竿巷。因竹竿巷巷道两旁多为两层楼阁式的铺面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其前店后坊的建制,既有江南水乡灵巧清秀的风格又有北方稳固厚重的感觉,因而又被人们誉为江北小苏州
    竹竿巷的房屋建筑独具风韵,多为二层楼阁,下面为全敞开式的活动门板,铺面亮堂,方砖乌瓦,青石板铺地,行走其间,清新阴凉。楼房顺河而建,参差进退,蜿蜒错落,形成了门前交易,院后乘船的独特风貌。楼与楼之间又相互搭连,高低错落,跌宕起伏,阁楼下面做门面,上面多为学徒、伙计的歇息住宿之所。竹竿巷的楼房,在构造上经过了南方工匠百多年的数次改进和北方泥瓦匠的不断翻新,便兼具南北风格了。
    从街巷南口进入,到清真大寺,竹竿巷便呈角尺状顺河拐向西,进入纸坊街,汉石桥和纸店街,这里也是古代济宁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竹器制品,书画古董,茶房酒馆,歌楼妓院,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这两句诗,就贴切的描绘出了当时的繁荣局面。
    竹竿巷主要以经营竹器而闻名,这里的竹子和竹器质优价廉,品种多样,摆满竹竿巷的一街两巷,特别是闻名于鲁西南各州县,素有济州之花的竹篮,更招惹各地客商的青睐。
    济宁竹竿巷的竹业靠运河的开掘而兴起,竹编技术也得益于江南竹编艺人的传授。随着运河的开通,江南的竹编艺人能工巧匠也顺运河来到济宁,他们靠河就近开店设铺,开馆收徒,传授技术。用锯、竹刀、手钻为主要工具,根据品类和用途将竹子制作成粗、细、精等各种档次的竹篾,再编织成新颖、精美、轻巧、实用的竹制品。

竹竿巷的竹业按品类用料分为若干专业,他们把从事不同的专业称为。比如,专门从事绑扎扫帚、拧鞭挑子、做筢子等一类竹制品生产的称为条子行,做工较粗,选料后不用深加工;专门做婚嫁大轿的称为轿行,多选用大料,做工有粗有细;从事编扎鸟笼的称为笼子行,在选料的基础上基本全是细活,一只鸟笼要经过摸竿、划竿、在起、拉条等近十道工序才能做出编笼的篾子。要编扎好一只鸟笼,从头到尾要用近百道工序。
    从竹编品的档次上分,粗编的竹制品多是简易的,根据不同用途,大到竹筐、竹篓,冬季御风防寒的竹门、风门、竹床,小到拍打苍蝇的蝇拍等;较细的则是竹筷、竹筛、竹席等,旧时,从坝口粮行到普通农家,哪一家没有竹竿巷编织的竹筛子;较精致的竹制品则是竹箱、竹篮等,仅竹篮一类,就有很多花色品种,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长有扁。

要制作一只传统工艺品的竹篮,从破篾到拉、浸、染、编等,经过多道讲究的工序。上面编织出吉祥如意富贵有余等字样,再编织上不同的花卉、鸟虫图案加以衬托。篮底也有讲究,多为圆底承托着鼓腔,新月形的篮提手下配有漂亮的篮盖,篮盖色彩鲜艳。这样的一只设计新奇,构图新颖,变幻奇妙的竹篮,简直是一件百看不厌的精美艺术品,既具有欣赏

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济州之花的美称实是当之无愧。不过现在怀有这种高超技术的竹编艺人已经不多了,手艺面临失传,如不尽快挖掘,后人就难以欣赏到这种竹编艺术品了.

济宁在历史上是鲁西南的重镇,水陆交通方便,这给竹制品的销售带来广阔的市场。竹杆巷的竹制品辐射至方圆二三百里的广大农村。临近济宁的农民进城大多顺便到竹竿巷捎回自家所需的竹器,也有远方慕名而来的客商将竹竿巷的竹器贩往曹(州)沂(州),或是顺水路随漕运船队销往京(北京)津(天津)沿途。
    至解放前,济宁的竹业发展到极盛时期,此时的竹竿巷,除了五户较大的竹货行外,还形成了祥太顺兴太茂等一百多家有名的店号和竹器作坊。但是,在兵匪横生的战争年代,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再加上运输困难,原材料匮乏,销路受阻,竹竿巷的竹业生产一时萧条,不少店铺作坊歇业停产,名胜一时的竹竿巷,无可避免的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萧条局面.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些较大的店铺开始用机动驳船拖来大批毛竹。兖济铁路修复后,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线转兖州来到济宁,至此,沉寂了多时的竹竿巷又渐渐苏醒过来。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竹业生产的匠人开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组织起红光、黎明等生产组,1956年,在小集体互助组(生产组)的基础上,个体经营竹业的店铺作坊联合起来,建立了红光、黎明、建新等竹器生产合作社。为便于管理,建新、红光、黎明竹器合作社先后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竹器合作社。1958年,第一竹器社改名为建新竹藤厂,有工人三百余人,重竹竿巷迁移至越河南街。随后第二、第三竹器社也先后迁出竹竿巷,分别改为锯齿厂、仪表厂。从此,竹竿巷的大批竹器店铺
不见了,仅剩他们开设的门市部和个别的小竹器作坊。
    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济宁人也开始改造自己的城市,将这些积聚特色的大街小巷都拓宽,改样,原本的青石板路也早以当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两边像小箱子一样的楼房和一条条的柏油路,虽然也保留了原来的名字,却让人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踪影。竹竿巷,这条别具一格,让人魂牵梦绕的巷子,如今也只剩下一个空壳似的名字了

社会要发展,生活要改善,当然就要有新陈代谢,就要有所舍弃,但当一个城市发展到要舍弃他最根本的传统文化时,当她原来的特色与动人之处都被舍弃的当然无存时,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悲哀吗?当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家园是否是原来的家园时,外乡人来此,我们又能指望人家欣赏、回味、留恋它的什么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冉冉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