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邹东不了情

2019-11-26 15:17:00 来源: 邹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作者:

  孟子故里,鹿山脚下。

  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天天站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向远处眺望,口里不时念叨着:八路军哥哥们呀,您们在哪里,俺想您们......

  老人名叫刘现文,生于1933年,是山东邹城市田黄镇鹿山后村的一名普通农民。

  2019年初秋时节,邹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走进老人家里,与老人促膝长谈,并走访了村里的群众和村干部。由此,发生在孟子故里革命老区、一场尘封了近80年的感人拥军事迹和寻亲故事展现在世人面前。

  临危受命,舍身践诺

  让刘现文老人心中所挂念的“哥哥们”,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老人的父母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无私救助的7位八路军伤员。

  让我们把视线回到80年前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时期。那时,以邹县(邹城原为邹县,1992年撤县建市)东部田黄区为中心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是鲁南地区最重要的4块根据地之一,而尼山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邹县第一区(田黄区),当时则被4县党政军民亲切地誉为“邹东小延安”。自1939年,邹县县委、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就在以邹东田黄为中心的尼山地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展武装斗争。1941年1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打入鲁南,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步云亭率领县政府机关和邹西独立营一部转战邹东山区,开辟建立了尼山区抗日根据地。

  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一直被日伪部队视为封锁、蚕食和扫荡的重点目标,并实行野蛮残忍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人民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则不断进行“蚕食”,并多次发动残酷的“扫荡”。

  刘现文老人所生活的鹿山后村,地处尼山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老人的父亲原名刘兆义,当时是尼山区抗日根据地秘密入党的中共党员,化名刘信。1941年的一天,在敌后人民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时任邹县县委、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步云亭,亲自将7名八路军伤员秘密转移至刘兆义家中。在刘兆义的动员下,全家上下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7位八路军伤员,为他们疗伤,照料他们的生活,这一照顾就是一年半的时间。

  那时的刘现文还只是个7、8岁的孩子,80年时光过去了,刘现文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的一些情景。7名八路军伤员都身负重伤,行动极为不便,每当有日寇扫荡,为了他们的安全,老人的家人就全家上阵,能扶得扶着,不能走的背着,稳妥地将这7位伤员全部转移到村前鹿山悬崖绝壁上一个狭长的山洞里。为了能随时顺利转移伤员,父亲刘兆义还把藏匿7个伤员的房屋挖了个后门。这样的经历,老人说他经历过好多次,但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有好几次,我们躲在洞里,日本鬼子从山洞顶上走过,透过缝隙向上看就可以看见日本鬼子,这个时候是一点声音不敢出的,恨不得憋着气,生怕被鬼子听出喘息的声音,安静的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鬼子从头顶走过的时候,有一个八路军伤员,手里紧紧握着一根拐杖,眼睛死死地盯着鬼子的脚步,随时准备着与鬼子同归于尽”,当时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鬼子要是进来,我就往外捣,把鬼子捣下悬崖去,摔死一个我够本,摔死俩我赚一个...... ”

  老人回忆说,有多次扫荡的日本鬼子来到了自己家里,为了得到八路军伤员的消息,鬼子将家里的孩子和大人分隔开,从口袋里掏出糖果,利诱刘现文和家里的孩子们说出八路军的藏身之处,但每次刘现文和家里的哥哥姐姐们都严守秘密。

  除了7名八路军伤员的安全,最大的问题还有口粮和疗伤。由于日伪的军事封锁,造成了根据地的严重经济困难。加之1940年的灾荒,粮食歉收,当地的抗日部队吃的除了糠、嚼不动的老地瓜秧子,就是霉烂、发苦的芋头(地瓜)干子,没有一粒粮食,药品更是极为匮乏。革命队伍尚且如此困难,当时刘现文家里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7个伤员活下来,家里想尽一起办法,饭菜先让伤员吃。时常断顿时,刘现文的爹娘就把他和姐姐支到家门外,一边看哨一边减少吃饭。没有药品怎么疗伤,父母就带着刘现文上山里采花椒和草药,为伤员慢慢消毒疗伤。

  满门英雄,一村仁义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一年半......原以为7个伤员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便会接走,没想到一直隐藏在刘现文家里一年半的时间。

  一年半的时间,在当今和平年代可能是弹指一挥间。但在当年血雨腥风、缺吃少药的残酷战争年代,一分一秒就意味着牺牲、病亡、饿死。但在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刘家没有让7名伤病战士饿着、病者,在一家老小的悉心照料下,7名伤员在日伪军的眼皮底下安全的隐藏起来,并逐渐恢复了重病的身体。一年半后,身体康复的7名八路军战士被接回部队,投入到新的战争中。

  在刘家的500多个日日夜夜里,7名革命战士与刘家缔结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生死友谊。时间长了,7名战士从最初叫刘现文的父母为大叔大婶,到后来直接喊爹、妈,并与刘现文磕头结拜下异性亲兄弟。归队的那一天,7名战士在刘家爹娘面前长跪不起,依依不舍。在那个残酷的年代,这是7名革命战士对刘家冒死营救他们最朴素的报答。

  7名伤员哥哥当时最喜欢年幼的刘现文,安全的时候,就在家里教刘现文识字。刘现文老人至今还记得7名伤员哥哥的名字:临沂的崔化普、上海的杨有才、济南的刁文新、枣庄的赵**、山西的孔**......

  “不止是我们一家,保护他们,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出力了......”是啊,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近200人的村庄如有一丝一毫的风声,7名革命战士和刘现文全家老小就会有灭顶之灾。可7名革命战士能在刘现文家里安全生存下来,是刘现文一家大义凛然、忠于革命的献身义举,是当年鹿山后村从老人到孩子们全村百姓舍身忘我、保护革命战士的侠义壮举。许多人在听了“7名八路军战士安全藏身鹿山后”的感人事迹后,连连感叹说鹿山后村就是孟子故里邹城市的“沙家浜”。邹城市作为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故乡,这里的百姓用无言的行动,在八十年前践行了孟子“舍生取义”的伟大思想。

  恩情难忘,魂牵梦绕

  时光飞逝,硝烟散尽。转眼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离7名革命战士在刘现文家里隐藏疗伤已经40多年。1985年的一天,一封上海来信打破了刘现文家里的宁静。信封上写着“山东省邹县田黄镇东辛庄镇西鹿山后村刘兆义”收。那时刘现文的父母已先后去世。刘现文看了信后,知道是当年在自己家里隐藏疗伤的7战士之一的杨有才写过来的。刘现文便试着给杨大哥回了信。回信不到半年的时间,已是上海市一家国企负责人的杨有才大哥长途跋涉,来到了当年隐藏疗伤的小村庄,时隔40年后见到了当年的救命亲人和小兄弟刘现文。

  “杨大哥那年来到家里,接着就去了爹娘的林地。”刘现文和村里的老人现在回忆前30年前杨有才大哥来村里的情景历历在目。杨有才在当年冒死救护他的爹娘的坟前长跪不起,失声痛哭,连连说:爹娘,我来晚了,没能孝顺您们呀......村里的许多在场百姓拉他都拉不起来,无不为之动容。

  那次回来,杨有才大哥十分牵挂小兄弟刘现文的生活,想着怎么帮着恩人小兄弟发家致富。看到村子周边有许多山石资源,他建议刘现文做石材,并想帮助他购买加工石材的机器设备等。

  通过杨有才老人提供的线索,刘现文了解到当年7名八路军大哥中的崔化普在临沂市工作。1987年左右就让自己的大儿子去临沂找到了崔化普大哥。当年已是临沂市外贸部门负责人的崔化普见到刘现文的儿子格外亲切,当听说救自己命的爹娘都不在人世了,他留下了伤心的泪水。在自己家里,催化普守着邹城恩人的后代,对自己的儿子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邹县爹娘的恩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命......

  转眼间,又是30多年过去了。从那时与杨有才、崔化普两位大哥见面后,再也没有了7位哥哥的消息。

  如今刘现文老人过上安康、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事业有成,在村里为他盖起了小洋楼。安度晚年的刘现文老人却越发思念80年前的7位哥哥。据小儿子刘源介绍,最近一段时间,老父亲口中念念不忘的总是那句,“要是能找到我那些哥哥们就好了,也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过得好不好......”。而就在前段时间,刘现文老人的大儿子不幸病逝。这一变故,让老人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也许是儿子的离世,触动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那份感情的牵挂,或许在老人心里,那是他一生都放不下的深刻记忆。现如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有生之年能再次见到80年前生死与共的7位哥哥们......

  起风了。刘现文老人不禁打了个寒战,可依旧固执地拒绝了儿子回屋的建议,重新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吕卫锋 杨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