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 能源人物

冯飞:发挥市场作用 化解产能过剩

2013-04-24 16:2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这一轮的产能过剩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次极为相似,不仅程度大、影响深,而且都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就是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虽然产能过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早已不是新问题,但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产能过剩有什么特点和表现?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困扰和风险?

  为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本版从今天起将连续推出“产能过剩求解”系列报道,对产能过剩的状况、成因以及化解思路进行深入思考。

  ——编 者

  1.

  本轮产能过剩呈现三个特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引发危机

  记者:产能过剩不是个新问题,在最近十多年里经常被提到,我们怎样客观衡量产能究竟是不是过剩?

  冯飞:衡量产能是否过剩,我想可以用三个指标。第一是产能的利用率高低。每一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判断依据不太一样。比如说钢铁行业,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在80%左右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水平。第二是产能过剩会不会给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行业利用水平的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亏损,行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伤害。第三是它会不会引起系统性的风险,比如金融方面的风险。从这三个衡量指标来看,我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已经偏离了市场经济的正常水平,而且市场机制对产能抑制、矫正产能过剩是失效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过四次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后来搞了三年治理整顿。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主要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次是在非典以后,2004年对产能过剩又有比较多的议论。还有一次就是现在的产能过剩。

  记者:这一轮产能过剩与前几轮相比有什么特点?是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剩的产能可以得到消化?

  冯飞:这一轮的产能过剩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次极为相似,不仅程度大、影响深,而且都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这轮产能过剩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产能过剩具有全面性,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出现了过剩。不仅传统产业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家用电器、石化、平板玻璃等行业,而且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光伏、风电能设备制造、LED照明等行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第二个特点是部分行业是绝对性的、长期性的产能过剩,而不是短期的、暂时的相对过剩。这主要出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例如钢铁,按照调查的数据,2011年底已经有9.7亿吨的粗钢产能,而钢铁的需求量是7.2亿吨。业内普遍认为,钢铁的消费峰值可能是8亿吨左右。9.7亿吨的既有产能加上1.5亿吨的在建产能,那就是11亿多吨的钢铁能力。除钢铁外,水泥、电解铝可能都有相似的问题。我想这个绝对性、长期性过剩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不能用时间上的推移来消化产能,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增产能还在不断形成。这一点与近几年投资的集中、爆发式增长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像平板玻璃,截至2001年平板玻璃的产能是9.9亿重量箱,其中1/3产能是近三年形成的;电解铝在2012年上半年还有57%的投资增速;水泥目前在建产能占总产能的10%。目前这些在建产能还会被不断地释放出来,形成新的产能。

  记者: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冯飞:衡量产能过剩的标准之一是会不会对行业带来灾难性的伤害,现在看来已经出现了。虽然有些行业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其产能利用率,也可能是在合理水平的下限,但由于中国的产业组织结构存在问题,企业太分散、竞争手段太单一(主要靠打价格战),所以行业产能利用水平大幅度下降,导致企业效益更大幅度下降,有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甚至还出现一些逆向淘汰,也就是小企业、劣质企业淘汰大企业、好企业。

  更严重的危害是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产能过剩导致我们的投资效率明显下降。近几年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下降,成本在提高,同时金融和财政领域风险在积累。从一些指标看,和十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些当事国相仿。这个问题不给予高度重视,不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的话,出现系统性风险引发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苑仁峰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