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124771586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124771586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文章

信息化服务让知识“流”起来

2015-11-25 16:01 作者:高耀彬 来源:中国教育报
”   根据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该院图书馆利用3年时间搜集整合优质网络资源,内容包括图书、论文、教案、课程、大纲、习题、试题等。从“有形”管理向“无形”管理转变,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通过网络服务的实践,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服务。

  原标题:信息化服务让知识“流”起来

  ■通讯员 张欢 本报记者 高耀彬

  长期以来,大学图书馆占座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大高校。然而,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生通过手机或任何一台加入校园网的电脑,都可预约图书馆的座位。学生只需在系统里输入自己的借阅证号码,便能进入选座界面,整个过程不到10秒,以便利的移动服务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

  从实体服务转变为网络服务

  大学图书馆是学生获取课堂外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正由馆员为主导向学生行为为主导过渡。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在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主动应对这样的挑战,将服务从实体服务转变为网络服务。

  预约成功的学生,将拥有预约座位4小时的使用时间,时间到达后还能续约。这套被称为“座位诚信预约系统”的网络服务,已经在该院实施了两年时间。

  之所以叫“座位诚信预约系统”,是因为每位在校学生还拥有100分的初始诚信分,如果发生预约未到、无故占座等现象时,违规学生将被扣除3到5分,诚信分低于60分将无法预约座位学习;而累计学习时间达到50个小时,会增加10分诚信分,满分为100分。这套座位预约系统,提升了图书馆自习室的使用效率,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习惯。

  上网预约座位只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提供的一项服务。该平台还设有“查询”“图书检索”“公告”“意见反馈”等栏目。学院的师生利用智能手机,通过该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本人的借阅信息,办理续借图书手续,查阅馆藏书目,及时反馈意见和需求,了解图书馆动态、新书通告等。

  从信息提供转变为信息深加工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量过大也使广大师生无从选择。

  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馆长郭启智看来,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和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广大师生网络化、集成化、定制化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强。“传统服务要创精品,网络服务要创特色。”郭启智说,“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对数字化资源的组织、加工、管理职能,建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文献资源整合,并实现管理服务的创新。”

  根据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该院图书馆利用3年时间搜集整合优质网络资源,内容包括图书、论文、教案、课程、大纲、习题、试题等。目前,平台上约有11万条资源,满足了数字环境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可以帮助师生高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开通近一年时间,点击率近20万人次,通过信息的深加工,使知识资源增值。

  郭启智说:“我们会在信息深度、广度、时效、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获得途径等多个信息空间维度上,搭建图书馆多维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深层次的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

  从“有形”管理转变为“无形”管理

  今年10月初,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又联合教务处,开始开发教师信息和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投入运行后,教师的课件等教学过程资源将全部上网。哪位教师上哪门课程,这些内容在网上一览便知。相关系统的开发应用,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服务更加多元化,让广大师生能够跨越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充分了解和掌握学院开设的课程。

  此外,该院图书馆还自行研发出机构知识库系统,将学院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智力资源和智力资产等无形资产保存下来,内容包括论文、论著、获奖成果、优秀毕业论文、课题及研究报告、内部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内部文献资源等7项内容。

  从“有形”管理向“无形”管理转变,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通过网络服务的实践,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微信服务平台,还是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无论是教师信息和课程管理系统,还是科研成果资源管理系统,全部是由该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独立开发出来的。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王孟艳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