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车闻 > 车市娱乐圈

积水漫过涵洞涉水线 小车勿强行通过

2013-09-03 15:55 作者:刘怀宇 来源:南方日报
最近,深圳一名女司机暴雨中被困并溺亡于涵洞中的消息受到了广泛关注。
 原标题:积水漫过涵洞涉水线 小车勿强行通过

    最近,深圳一名女司机暴雨中被困并溺亡于涵洞中的消息受到了广泛关注。记者昨日获悉,广州将在中心城区所有下凹式立交桥底及车行隧道进行积水警示标线画线。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负责人提醒,暴雨来临后,积水超过涉水线时,小车尽量不要强行通过。

  今年2月,水务部门对第一批17座立交桥完成画线及水尺的安装工作,包括区庄立交、广州大桥桥底、黄沙隧道、天河立交及中山一立交等。记者昨日获悉,中心城区下凹式立交桥底及车行隧道积水警示标线画线项目已经开始招标,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招标工作完成后,预计一个月内能够完成画线工作。”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目前计划分两批进行画线,第二批完成后,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的立交和隧道。

  从招标公告中可以看到,第二批划线工作一共有42座隧道和立交桥,招标费用43万元,覆盖了天河、海珠、白云、黄埔和越秀5个区。其中白云区最多,有27个点,包括云城西路三个隧道、永泰立交等;还有海珠的中大北门隧道、客村立交底层;以及天河区的黄埔大道—体育东隧道、林和西路隧道等。

  今日开始,中心城区下凹式立交桥底及车行隧道积水警示标线画线项目已经开始招标。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招标工作完成后,预计一个月内能够完成画线工作。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目前计划分两批进行画线,第二批完成后,将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的立交和隧道。

  此外,有车主提出,车子来到隧道里看到涉水线,最多能确保车子不过去、不死火,但交通还是会堵塞。能否画智能感应的涉水线,并在隧道前足够距离处设电子显示屏,好让司机提早变道离开?

  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该负责人坦言:“提前提示的电子显示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会有很多问题。就算是涉水线,其实水务部门也没有权利在路上划线,主要还是为了便民。如果真要做的话,下一步会考虑先在黄埔大道隧道等主要路段推行。”而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电子提示屏幕以及信号灯的安装由交警以及交委部门负责,相关部门要对存在情况进一步认定后才能做出决定。

  虽说是反光材料,但夜间行车还是看不大清,为何用暗红色而非与黑色路面对比更明显的白色?

  原来白色和黄色都是交通标志专用线,涉水线是不能用这两种颜色的,否则容易给车主造成混淆。而剩下的颜色中,能选择的余地不大,红色的荧光漆效果相对不错。

  ■链接

  怎么看涉水线?

  涉水线画了近半年来,给车主提供了方便,但也有司机对此并不熟悉。不少司机注意到,隧道入口处不仅有划在地面的红色涉水线,还有墙上刻度高达1.7米的水尺。到底应该看哪条线?水尺究竟有什么用呢?

    http://auto.people.com.cn/n/2013/0903/c1005-22788042.html

  对此,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一般的小车,看不到地面红色涉水线时就不要过去。因为红色的线是距离立交或隧道最底部27厘米的高度,一般小车的排气管高度就是27厘米,如果水已到线,还继续前进,到了立交或者天桥底部,很可能积水就会漫过排气管。”不过,该负责人强调,涉水线只是为了便民,不是交通警示线,过与不过还是由车主自行决定。

  此外,一些排量大、排气管高的车,也可以考虑看墙边竖着的水尺。(刘怀宇)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周传智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