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至202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济宁市相关部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数量需要增加、临床服务能力需要提高、护理服务领域需要拓展、护理信息化与管理科学化需要优化……为此,《济宁市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在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我市继续推进专业护士培训和对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
“十三五”期间,有这样“两项工程”被放在了全市护理工作的重点位置。在护理学科建设工程方面,我市将加快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能够为患者、临床和社会培养更加贴近需求、高质量的护士队伍,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成效,促进区域内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推动全市各医院发挥护理学科的优势和潜力,瞄准护理学科发展的国内、国际前沿,制定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计划。
而在护理人才培养工程方面,将继续加强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做好重症护理、血液净化、消毒供应、糖尿病、急诊护理、产科、手术室护理、肿瘤护理等专业护士的培训工作。此外,开展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到2020年,护理管理岗位培训覆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以上的护士长。
医院将设立临终关怀病房
在一些“硬指标”方面,我市又要拿出哪些“真家伙”?记者了解到,加强护士队伍建设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到2020年底,我市护士队伍总量要提高到全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3.3人,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25,床护比达到1:0.6。同时,增加医疗机构护士配备,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为了优化结构,到2020年,全市护士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70%; 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有了强大的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临床服务能力也是重要课题。为此,我市还将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开展PICC、伤口造口、糖尿病、肿瘤护理等市级专业护士培训。
在这份规划中,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举措极大的迎合了老龄化趋势。在拓展护理服务领域方面,我市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为此,我市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同时,加强医院老年病科建设,设立临终关怀病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居家长期护理服务也浮出水面。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护理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卧床患者等人群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为其开设家庭病床服务。此外,还要鼓励当地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记者 万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