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124771586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研究生呈“放养”状态引深思

2013-02-02 14:02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据相关统计,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增长了30%,比1997年的5.1万人翻了十倍。来自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最新统计则显示,今年北京高校将有7.7万名研究生毕业,比去年多出1.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想知道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不是刷牙,是刷屏看招聘信息。”

风尘仆仆的张伊凡一屁股坐在记者面前,厚重的羽绒服下还藏着来不及换下的正装。

一个上午的时间,他一口气面试了两家单位。“恨不得每分每秒都更新招聘信息,生怕漏掉一丁点儿可能的机会。春节前要是不把自己‘卖’出去,这年咋能过踏实?”

张伊凡口中的“卖”,是时下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调侃。从去年九月份开学到现在,全班19个同学里除了三四个选择继续深造外,中国人民大学某文科院系的这个研究生毕业班里,还没有一个人成功把自己“卖出去”。焦躁,成为笼罩他们心头的主调。

焦躁的人群,与每年冬季浩浩荡荡的“考研部队”堪成正比。据相关统计,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增长了30%,比1997年的5.1万人翻了十倍。来自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最新统计则显示,今年北京高校将有7.7万名研究生毕业,比去年多出1.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女硕士求职因学历高被拒,谎称本科生求职”,“研究生就业率连续3年不如本科生”,“7名研究生当上清洁工”,随手打开搜索网站,输入“研究生、就业”这样的关键词,旋即跳出的这些新闻足够引发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热议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到底怎么啦?

如果是读研前,张伊凡恐怕会对这样的诘问嗤之以鼻。可一次次求职碰壁后,他开始渐渐认定,“这确实值得反思。”

“过得实在太安逸了,自己‘导’了自己两年,也糊弄了自己两年。”张伊凡懊悔地掏出自己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薄薄的一张A4纸上,“修满37个学分准予毕业”的要求意味着两年里他只需要上够九门课,完成必要的社会实践和论文写作就能取得他向往的硕士学位。而在剩下的大把时间里,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经历着从迷茫到挥霍,再到空虚的心理轨迹。

“很多文科研究生都经历过‘学校不管、导师不管、自己又不知道如何管’的‘三不管’状态。”求学一载半,张伊凡没觉得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有啥进步,倒是游戏打通关了好几次。“‘自生自灭’状态下,自己也想主动学习,可一是有惰性,二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就连他不久前刚刚开题的毕业论文,有很多工作也是通过邮件和导师沟通的。“我还不是最惨的。我有个师兄的导师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每年只能在年终聚餐时见到导师一面,有时甚至是举杯遥祝一下。”

可即便是这样,张伊凡说,报考那位老师的学生还是络绎不绝,“毕竟‘冲着学位来的’要比‘冲着学问来的’多得多。”

被“放养”一年半后,张伊凡特别羡慕有实验室的理工科同学,因为“有人管着的感觉特别好。”

“确实是管着。”这个寒假,北京某重点大学生物材料专业的研三学生赵磊又得等到过年前一天才能回家,因为“老板”的一个项目正在加班加点地赶进度。赵磊口中的“老板”,正是他的研究生导师。

从跨入师门的第一天起,赵磊就成了导师项目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从复印文档、录数据、打杂开始做起,现在刚开始接触实验部分却要面临毕业。

“课题组里大部分是博士师兄,虽说这确实能锻炼科研能力,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触及问题核心。对我而言,某种程度上就是用了两年时间打杂。”可即便是对这样的“粗放式圈养”心存不满,赵磊也并不敢和导师沟通,因为这个项目是他和导师“唯一的直接联系”。“能够得到真正锻炼的,也许大多是那些长期跟踪导师项目的博士生,而且要特别重视导师的选择,毕竟你的时间是要和导师的项目方向捆绑在一起。当然,也有幸运的研究生能够及早介入实质问题或者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却特别少,毕竟‘老板’需要的是你为他的项目工作,而并不是他为你量身打造项目。”

正是由于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失语”,让看似被严格管理的理工科“粗放式圈养”和文科生单纯式“放养”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此方式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又能如何体现?

也许,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一番话早已洞见其弊端所在,“以‘老板’自居的老师容易以学生为工具、而放松培养学生成为独立专业人才的责任。学生如果认为老师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训练和工作当成是给老师打工,让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学界,这样的被动心态,会使学生难以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且可能对学术丧失兴趣。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工作。”

可在张伊凡和赵磊,乃至更多的研究生眼里,对这样的研究生生活只有一些牢骚或抱怨。毕竟,好的毕业论文并不是他们上研的目的所在,况且对于最终的论文答辩,他们一点也不担心。

“答辩嘛,就是几个研究方向类似,并且相熟的导师凑在一起,秉着‘你好我也好’的精神,对对方的学生无关痛痒地点拨几句,就一团和气地结束了。你没听过‘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吗?”赵磊给出的答案,似乎是校园里不少研究生的共识。

“还有一个经典三段论,考研时过着狗一样的日子,上研时过着猪一样的日子,上完研找工作又得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追悔完在空虚中逝去的两年,张伊凡又像考研时一样对未知的将来寄予厚望,“但愿我经历过最后这一段,就能真的功德圆满。”(本报记者邓晖)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