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胆英雄”更易得肠癌?
●临床上虽有过类似案例,但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研究提供的可靠依据
●胆囊乃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不要胆囊一长息肉或结石就切除胆囊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主任刘海鹰
今年46岁的阿勇两年前因为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在河北老家的医院接受了胆囊切除术。最近,一直被朋友戏称“无胆英雄”的他却有点郁闷。因为他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切除了胆囊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得肠癌。“没想到摘掉了一个负累却换来了一个‘定时炸弹’。”阿勇说,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可不可靠?而像他这类切除了胆囊的人在日后的生活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带着阿勇的问题和烦恼,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临床有个案
但尚未有确凿证据
对于“‘无胆英雄’更易得肠癌”的说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的刘海鹰主任解释说:“我们在临床上确实有碰到过类似的病例,一些患者在切除了胆囊几年或十几年后又被发现有大肠癌。但这两者之间是否能直接划上等号,或者说切除胆囊就会增加大肠癌的危险因素,目前医学界还没有证据确凿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所以说,“无胆”和大肠癌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有多大(如果有的话),这些都不明确。
不过,切除胆囊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带来影响,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刘海鹰分析说,之前有说法认为,如果因为某种疾病需要切除胆囊,对人体整体功能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胆汁可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而且机体功能可通过代偿而适应。
“但事实上,胆囊是参与人体消化过程的重要器官,认为‘胆囊可有可无’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刘海鹰介绍说,胆囊有着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黏液和排空胆汁等生理功能。当食物进入人体需要消化时,储存在胆囊内的胆汁就会由胆囊排出,胆汁经过胆囊的浓缩,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的弱酸性液体,能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更充分的消化再进入肠道。“所以,如果没有了胆囊,胆汁就缺少了一个被浓缩的步骤,分泌出来后就直接进入肠道,这些胆汁比较稀,消化功能被削弱,无疑就加重了肠道的负担。”刘海鹰说。
切除胆囊
确实会影响消化功能
“按照目前的说法,大肠癌的发生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过多有关,可以想见,这些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如果还缺少了浓缩胆汁的参与,那么很多未经充分消化的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在大肠堆积,释放出毒素,影响肠道的健康。”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胆道内胆汁的逆流现象增多,因而胆道感染的机会也增加,而且空腹时胆汁也会连续进入肠道,没有食物和胃酸中和,胆汁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逆流入胃,胆汁中的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害很大,会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剑突下烧心样疼痛,呕吐胆汁和出现体重明显减轻的症状。
此外,切除胆囊后的患者,胆汁中的胆汁酸在肝肠循环加快,次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生成增加,它们的代谢产物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所以医学界才有人认为,这会导致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
“所以,如果不是有明确的手术指征,胆囊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切为好。”刘海鹰说。近年来腔镜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其中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则是腔镜技术的“敲门砖”,不排除个别医生存在过度医疗,甚至拿病人来“练手”的可能。当然,也有可能是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病情过分焦虑,坚决要求施行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