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综合

杨振宁与莫言:“诺奖”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2013-05-16 09:51 作者: 来源:新华网
5月15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并就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5月15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当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并就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李舒、王晓洁)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著名画家范曾主持。对话由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对话在诺奖颁奖典礼的传统音乐——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中拉开序幕,第一个话题是两位获奖者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诺奖颁奖典礼。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莫言揭开一个新的历史性时刻。相隔55年,一位科学家,一位文学家,同样登上了诺奖的颁奖台。“今天,两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在场的听众以智慧和启迪。”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开场白道出了现场300多名北大学子的心声。

  在谈到文学和科学的关系时,莫言说,文学创作和科学有很多不同。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更自由的地方。杨振宁则认为,科学里更多是去发现,而文学里更多是去发明,但两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礼拜,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当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孩子般调皮的问题时,全场爆发出笑声,很快,莫言接道:“手机,我觉得是手机。”“我也同意是手机,用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多神奇啊。”杨振宁说。

  两位大家的对话及范曾的穿插涉及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

  范曾请两位诺奖得主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杨振宁说,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讲,但我相信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梦会实现。莫言则延续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风格:“我在网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很多,这也表达了一种梦想,到天上去。”

  对话结束后,5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围绕理想、奋斗、勤奋、贫穷、年轻人成才等话题提问。最后,对话者和主持人分别寄语年轻学子,范曾以“诚外无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莫言则引用了王蒙的书名“青春万岁”,杨振宁沉吟许久说“最想说的是,自强不息”。

责任编辑:李龙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