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资料照片)
王威(资料照片)
新华娱乐9月22日消息(段敬芳)中央歌剧院将于9月22日和23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瓦格纳鸿篇巨制《众神的黄昏》。这也是中央歌剧院制作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三部歌剧。日前,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唱家、该剧女一号王威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演出背景:2013年,为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中央歌剧院以一团一院之力挑战瓦格纳最伟大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这也是歌剧领域中演出时间最长、演绎难度和演唱难度最大的超大规模作品。整个“指环”系列剧目时长17个小时,中央歌剧院计划每年推出一部,这是中央歌剧院国际性地位的一个标志,也代表了世界级剧院的最高水准。先是《女武神》,然后是《齐格弗里德》,而《众神的黄昏》作为四联剧《指环》的最后一部,演出将长达5个半小时。
专访实录:
问:就在几周前,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受邀参加了第61届普契尼歌剧节,在大师普契尼的故乡塔湖镇献唱,中国人在意大利演意大利歌剧,而且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你在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王威:我们所有演职人员是带着非常大的激情和挑战去登上这个世界的这个歌剧舞台的,刚开始心情非常忐忑,因为普契尼艺术节从来没有邀请过国外团体表演,中央歌剧院是首次受邀演出的外国团体。能够参加这个艺术节的所有的歌唱家都是非常棒的,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
问:据说当时演出的剧场是露天的,这对我国通常在室内演出的歌剧演员来说,有多大的难度?
王威:我们很少在露天唱,当时的剧场特别大,观众大约有5000人。刚开始走台的时候呢,我们还是有些不适应,怕观众听不见。正式演出的时候,我们非常投入,从声音到表演,发挥得都非常好。那天的演出,我们谢幕就谢了20多分钟。当天普契尼的孙女也在场,她还到后台给我们演员见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问:中央歌剧院的《尼伯龙根指环》系列(简称指环系列),一共是四部。四部你都是女一号,这对你的演艺生涯,有什么影响吗?
王威:刚开始学《女武神》的时候,因为准备的时间比较仓促,觉得非常难,到了《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就相对容易了。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历练,我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也只有不断地更快地提高,我才能把这个作品演绎得更好。这几年的指环系列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从声音技巧到体力,对演唱者的要求都非常高。国外的“瓦格纳女高音”体重都在180斤左右,瓦格纳的作品时长都在4个小时以上,演唱需要巨大的肺活量和体力。我们今年演的《众神的黄昏》时长5个半小时,对演员的体能是非常大的考验。这一路走来,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对于我以后的歌唱生涯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参演指环系列,是目前我演艺生涯的顶点,一个高峰,也将成为我生命中的辉煌一笔。(图3)
问:刚才你说演唱歌剧的女高音体型都十分健硕,我看你没有那种感觉,因为您挺瘦弱的,就是您在这方面有什么诀窍吗?
王威:我可能算是唱瓦格纳作品里最瘦的女主唱了。其实我的瘦像天生的,也没有什么诀窍,我从来不减肥,我觉得唱歌剧最重要的是歌唱方法。我建议所有的歌唱演员,尤其唱歌剧的,还是要有一定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还有就是要在平时多多积累声乐方面的技巧和经验。
问:这一个指环系列演下来,您肯定有什么特别的特别多的感触,里面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或者说觉得自己简直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王威:在演《女武神》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已经到极限了,坚持不了了。在那个演出之前,我还有其他的演出——进校园演了20多场,回来之后就直接排戏。《女武神》的难度非常高,而留给我的排练时间只有一个多月,非常紧张。当时我确实觉得很崩溃。《女武神》的语言是德语而且是古德语,每一句台词我都至少重复唱20遍以上才能顺下来。
问:语言对于美声歌唱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以前接触的一些美声的歌唱家,他们都表示就是对自己不熟练的语言类的作品不敢轻易碰。在语言和高难度的曲调的把握上面,你有没有更多的经验,能够分享一下吗?
王威:其实说经验,还不如说就是勤奋、用功,甚至连走路、吃饭都在倒词。因为大多数歌剧作品的语言都不是我们的语言,意大利语是公认的最适合演唱的一种语言,而德语有很多辅音,这个辅音是要占拍子的,计算拍子这个步骤要非常的精细,德语在演唱的时候是非常不利于那个发声的,不像意大利语的原音多,它的辅音会破坏歌唱的连贯性。
问:中央歌剧院推出的几部瓦格纳作品,你都是女一号,观众和媒体都给你冠上了“中国第一瓦格纳女高音”的称号,你怎么看?
王威:我觉得我还是挺忐忑的接受这个称号,有可能瓦格纳的歌剧在中国,乃至在亚洲都是首演,所以很多瓦格纳的乐迷,还有很多观众都非常关注,也正是因为瓦格纳,大家才对我逐渐的认识和熟悉,在中国我是第一个完成指环系列的瓦格纳女高音,大家比较关注,给了我这个称呼,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其实在这之前,我也唱了喝多的歌剧,可能大家都没太注意,比如说像那个莫扎特的《女人心》,《唐璜》,《费加罗的的婚礼》,法国的大歌剧《伊斯国王》,谭盾的《茶》,普契尼的《图兰朵》,这几年我是演的比较多的,唱了很多,但是大家就是关注瓦格纳这一块。
问:在舞台上演绎过这么多的角色,那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你走上了歌剧这样一条道路?
王威:我记得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听过一次美声,然后我就觉得这么好听,从那个时候爱上了美声唱法。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现在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刘霞教授,她当时还没大学毕业。我那时候就每个周六日就去长春,跟刘霞练习唱歌剧的咏叹调。那时候我的理想是能考上东北师范大学。而在1991年的时候,我被到长春招生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周美玉教授选中,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声科系。
问:歌剧作为西方音乐的“舶来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好处不胜寒”这样的词汇在对歌剧演出情况报道的文章中出现率特别高,就你个人的感受来说,现在中国的这个歌剧艺术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
王威:我觉得从2008年国家大剧院落成以来,歌剧市场繁荣了很多很多,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高雅艺术的普及。中央歌剧院的作品在国家大剧院的上座率都超过了90%,甚至爆满。比如2014年《图兰朵》在大剧院的演出,200元一张的演出票被黄牛炒到700元。歌剧、交响乐这些正统的艺术逐渐被大家认识和喜爱了,这个市场目前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问:中央歌剧院里也有一些高雅艺术普及的举措,比如公众开放日。你作为歌唱家,在高雅艺术的普及方面,有没有自己的一些设想?
王威:我没有演出的时候,经常到大学去给他们讲课,包括我们每次进校园期间,都会顺便在上午或下午给这个学校做一个公开讲座。我们在北京的时候,确实很忙,时间有限,很难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这个普及工作。但是我觉得,艺术工作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尽量多做一些这样的活动,让高雅艺术走出专业的演出场馆,去亲近老百姓,被更多的人了解。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唱的时候,我会全身心地去做这样的公益活动来普及歌剧艺术。
王威简介
中国瓦格纳女高音第一人,开创了中国戏剧女高音的新纪元,成为首位挑战并成功主演多部瓦格纳歌剧鸿篇巨作的中国优秀的戏剧女高音歌唱家。
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共中央民盟艺委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2009年7月,获得声乐硕士学位;2010年9月,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学位,师从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
曾担任多部歌剧作品女主角,瓦格纳作歌剧《唐豪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女武神》、《罗恩格林》、《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莫扎特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拉罗歌剧《伊斯国王》,谭盾作品《茶》等。
中央歌剧院简介
中央歌剧院是隶属于文化部的国家歌剧院,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延安的中央管弦乐团和鲁艺文工团。1942年就在延安创作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目前是中国及亚太地区具有规模优势和实力的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