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文章

室内环境质量安全吗?

2014-03-25 16:43 作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李军

  每到雾霾严重时,专家都会建议公众尽量减少出行。那么,室内环境质量就一定安全吗?人们对此十分关注。全国室内环境质量万里行活动暨全国百城万户家庭室内环境污染调查日前启动,将在全国选择万个家庭,进行室内环境中的甲醛、PM2.5等污染检测,致力于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那么,室内有哪些常见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怎样危害?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室内有哪些污染物?

  “室内空气应该是无毒无害无异常气味,这是基本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戴自祝强调,“没有污染现在看来是做不到,但至少污染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对人体不会有太大影响。”

  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兆荣副教授介绍,室内环境污染物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类型。其中,物理类污染物以前关注比较多的是声光热湿等,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是辐射。化学类污染物主要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其中无机类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家庭饲养的花鸟鱼虫和猫狗宠物等,包括细菌、真菌、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这些物质是很强的过敏源。

  “现在室内环境中危害比较大的污染物是有机化合物,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刘兆荣强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几百种之多,除了常见的甲醛、丙酮、苯系、含苯环的物质,还有一系列酸类、脂类物质等,组成非常复杂。有调查发现,我国约八成住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超标。含有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物质包括阻燃剂、灭火剂、防腐剂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曾发起长江流域城市室内空气品质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绍兴、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居民家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4种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危害有多大?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报告指出,全球4%的疾病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疾病而过早死亡。

  美国相关部门的检测发现,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因此,美国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归为危害人类健康的5大环境因素之一。

  戴自祝表示,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的四大高危人群,包括孕妇、老年人、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以及儿童。

  在我国,人们关注最多的室内污染物是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等。升温后,其挥发量是平时的3倍。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嗅觉异常、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此外,还可损伤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气态甲醛强烈刺激粘膜,其中最敏感的是嗅觉和视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甲醛确定为可疑致癌物。

  VOC危害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楼综合征”调查中被关注。“大楼综合征”指患者在新装修的相对密闭的大楼里工作,有头痛、头昏、眼胀和上呼吸道刺激等不适症状,离开大楼后症状缓解,第二天再回到大楼办公,上述症状又会重现。美国的医学工作者后来发现,大楼里VOC超标是导致“大楼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治有哪些主要误区?

  几乎所有的在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人们都能感受到室内环境中存在不同的气味。因此,单凭个人对室内空气的气味来判断是否有污染,这是认识上的一个严重误区。

  在室内环境中存在多种有毒有害气体,有的在污染比较严重情况下、浓度大于人的嗅味阀值,才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异味,如甲醛嗅阀为百万分之0.06~0.12,氨的嗅阀为百万分之0.5。同时,由于存在个体差别,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污染气体嗅阀值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凭气味来辨别污染是不准确的。

  另外,采用空气清新剂或香水来抑制污染是又一普遍误区。实际上,大部分空气清新剂和香水,只能对污染物的异味做掩盖,原有的有害污染物还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继续危害人体的健康;同时,劣质的空气清新剂还是新的污染源,从而加重室内污染程度。

  ■专家建议

  刘兆荣表示,家居环境最大的污染源是人本身。他建议,平时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减少病菌、病毒、霉菌等滋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在室内抽样,做饭时避免油温过高等;家具用品和装修材料尽量选用有环保标识的。

  倘若室外空气很好,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风换气。如果室外空气污染严重,可以适当使用净化手段,比如绿植和净化器等。

  对于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刘兆荣建议,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进行室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环境网"或“中国环境保护X版”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环境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作者,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宋申超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