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正在上特色课,学习陶艺。
聋哑学校改名为特殊教育学校。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晏坤
5月19日上午,于1887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经过126年的历史变迁,经历了7次更名后,现正式更名为“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在过去的126年间,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因办学经费短缺、战乱等原因,几度停办,甚至战时因无衣无食无奈遣散学生。
1887年建校,首批学生仅两人
时间的车轮倒退到1887年。
据在该校工作了17年的办公室副主任吕建华说,1887年,美国传教士米尔斯·查理夫妇用美国罗彻斯特聋儿学校“无声工作者”组织赠送的50美元和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提供的经费,开始免费在登州(今蓬莱)招收聋哑学生入学。
“学馆取名登州启喑学馆,采用美国罗杰斯特聋哑学校教材和自编的《启喑初析》为教材,用口语、手指语和手势语教学。”吕建华说,由于当时国人对聋儿教育不理解,大多停留在神鬼学说层面,因此开学之初,只招来两名学生。
“1892年,启喑学馆已经有了11名学生,这在当时是一种突破。”吕建华说。
建校第9年,因经费不足停办
在学校发展稍有起色之际,1895年6月21日,米尔斯先生因心力衰竭去世,长老会停止经费供给。1896年1月31日,米尔斯夫人因学馆经费不足,不得不忍痛关闭学馆,但此后她一面在乡间布道,一面写信向欧美各国友人联系,希望恢复中途停办的聋哑学校。
1897年,美国罗彻斯特聋人学校校长威斯特韦尔特博士给米尔斯夫人写了一封信,建议她重新试办学馆。罗彻斯特聋人学校负责筹集资金,保证满足学馆需要。
“有了钱后,在1898年2月1日,米尔斯夫人再次动身来到烟台,暂时租用烟台通伸旅馆作为校舍,改校名为烟台启喑学馆。”吕建华说,同年3月,学馆重新开学,很快便招收到7名学生。
1900年,米尔斯夫人用亡夫的抚恤金、贷款和募捐所得经费,在芝罘东山海滨购地17.5亩,建筑一栋二层楼房和数间平房,学馆开始有了自己的校舍。1923年,学校已经占地48亩,有楼房六栋,平房数间。
经历战乱,曾被日伪政府接管
据吕建华介绍,自1936年后的十年,处在战乱年代的“烟台启喑学校”日渐萧条,其间还曾被日伪军接管,教学一度陷入停滞。
1938年,烟台被日军侵略而沦陷,第二年,米尔斯夫人的外甥女、时任校长的卡特小姐回国,美籍女教师魏德凌女士任校长,学校被日伪政府接管,更校名为“烟台市立启喑学校”,从此学校进入了阶段性的“黑色时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魏女士也回到了美国。随后,学校迎来了第一任华人校长栾雪琴;在此后的五年里,先后又换了两名校长。由于当时学校屡遭抢劫和破坏,学生在不断减少。经费无望,1948年春天,学校只得将衣食无靠的二十余名聋哑学生遣散回家。人民政府接管后,当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复学,改校名为“烟台市聋哑小学”。
“改为聋哑小学的时候,学校里一共有40多个学生。”吕建华说,当时还附设了东山普通小学。
曾是全国第一个招收盲生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第三年,1952年7月,“烟台市聋哑小学”迁址静安路,成立了盲生班,将校名改为“烟台盲哑学校”。1957年,盲生迁入青岛盲校,校名改为“烟台市聋哑学校”。1961年,又招收了盲生班,1962年,学校恢复原名为“烟台盲哑学校”。
“当时也算是全国第一个招收盲生的学校。”吕建华说,在文革初期,受全国大环境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导致直到1970年,学校才逐渐恢复招生。
1987年9月,学校创立整百年时,经烟台市委市政府批准,学校挂两个牌子,“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烟台市盲人学校”。“这两个牌子一直用到今天,而过了5月19日,‘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的校名也结束了它的使命。”吕建华说。
目前在校生 已近300人
现在的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119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794平方米,教学班22个,其中聋生班14个,盲生班8个,在校生近300人,教职工百余人。学校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学段。
“现在的教学很完善,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最新的‘特殊儿童’教学模式等,都应用到了学生的课堂上。”吕建华说,目前学校实施的是“个别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特长、补偿学生残疾缺陷、进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都采用个别化教育模式,努力使学生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据吕建华介绍,目前学校还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自信心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走向集市街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消除与健全人接触的陌生感,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要是说上帝给聋哑儿童关上了一道门,那么‘启喑学馆’的传承可以说是给他们又开启了一扇窗。”采访时,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徐东升这样说。
菏泽: 残疾人为路人 免费擦鞋按摩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