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新世纪》 记者 于海荣 王晓庆 林金冰 张宇哲
岁末年初,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明显加速。
2月19日,珠海格力集团、格力电器(000651.SZ)、格力地产(600185.SH)分别发布公告称,珠海市国资委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51.94%股权、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建设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珠海格力航空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及格力集团对格力地产的债权等资产,注入市国资委新设立的全资公司。此后,市国资委拟将不超过格力集团49%的股权通过公开挂牌转让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
相比同一日公布的中石化重组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格力这一举措无疑力度更大,改革意味更浓。有评论将其称为“打响了地方国企改革第一枪”。
在此前后,地方国企改革已逐步展开。2013年12月17日,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上公布的首个操作方案。
今年1月14日,广东省国资委报送的两个国资重组方案——省属企业商贸资产、旅游酒店资产重组方案,正式获省政府批准。目前,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省属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处在征求意见阶段。
2月20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重庆黄花园酿造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合计57.62%国有股权挂牌出让,欲引进外来资本。而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目前尚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中,预计近期出炉。
地方国企改革频有动作,并非意外之事。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近期和2014年可加快推进。市场普遍预期,地方国企改革当属此类。
地方先行
目前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国企改革仍存不足,但已经迈出了集中、整合及退出的第一步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通过关停并转实现扭亏脱困、政企分开的第一轮改革,本世纪初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第二轮改革后,地方国企第三轮改革正在拉开大幕。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告诉财新记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关键的两句话,“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能否做到这一点,就是检验国企是真改假改、央企以及地方政府是否下决心、有无实质行动的标准。”
盘点各地信息不难发现,此轮地方国企改革基本沿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各地均提出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调整国资布局。但鉴于中央国企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地方国企情况并不相同,各地的改革举措也有差异。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韧认为,目前国企资产主要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在当前地方债务压力巨大、债务风险尚未消除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力整合地方国企资产。
区域层面,中西部地方债务压力大,国企资产恶化严重,并购重组动机强烈;广东、上海等东部省份经济发达,国有资产规模大且分布广,政府有重组国资产权和改革管理体制以做强企业的动机。
产业层面,国有资本产权向其优势领域集中,在其劣势领域逐步退出。民营银行、城投控股公司等属于国退民进、提升市场化程度的行业;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行业,以及交运设备和医药流通等领域,则会国进民退,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按照保尔森研究所的观点,1997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和裁员是为了改善国企的业绩,并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国企应对竞争加剧做准备。在“抓大放小”口号的指引下,政府把重点放在了保留并强化战略性行业的大国企上,而对规模较小、业绩不佳和战略性不强的国企则采取关闭或民营化的策略。那一轮重组后国企财务业绩的改善可观。例如,所有国企的资产回报率从1998年微不足道的0.2%提高至2007年最高时的5%,而股本回报率则从1998年的0.4%提高至2006年的12.4%。这些成果,似乎证明了国企“瘦身强体”战略的正确性。
十多年后,当前的国企整体上看起来占据支配地位,但事实上经过2008年底的一轮刺激计划,财务指标急速恶化。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1年非金融类国企的总资产回报率仅为3.25%,而2007年的峰值是5%。
在这一大背景下,地方国企的财务业绩通常比央企差很多,可以成为关闭或民营化目标的大多数规模较小的非战略性企业,也都是地方国企。而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13家大型国企通常都有其存在的战略理由,而且历史财务业绩也相对较好。
以此来看,目前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国企改革,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已经迈出了集中、整合及退出的第一步。对这一庞大、繁杂、困难的改革进程,也应报以耐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