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新闻

"文化强省"产业崛起新高度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2013-11-02 09:09 作者:王红军 来源:大众日报
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一批文化艺术精品,一批地域文化品牌……这是十艺节留下的实实在在看得见的遗产。但是,更加珍贵的是,在十艺节筹办过程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一批文化艺术精品,一批地域文化品牌……这是十艺节留下的实实在在看得见的遗产。但是,更加珍贵的是,在十艺节筹办过程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如今,山东人有底气、有责任寻求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裂变,凝聚起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城市文明与发展之魂
  在参观十艺节全国美展时,观众在1米多外“文明观赏”。十艺节舞台上,各艺术门类舞台上“好戏不断”,观众“学礼”之风蔚然盛行,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在十艺节筹办中,我省17市均承担办节任务,全省办节、全民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的浓厚氛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十艺节”生动而深刻的记忆。
  走进济南市西部城区,三个穹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新建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也正陆续建成,演艺文化、创意文化等文化品牌初步形成,槐荫区这个“文化的新高地”正在济南西部崛起。
  如今,文化是城市文明与发展之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场馆建设中,山东既考虑艺术需求,又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辐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引擎。
  十艺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在十艺节筹办过程中,全社会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文化、投入文化,激发出高度的文化自觉,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动力,呈现出你追我赶、唯旗是夺、唯恐落后的良好局面。”
文化产业成为“转调”着力点
  为期两天的十艺节演交会,吸引海内外600多个演艺机构近2000个剧(节)目参展,86个演艺项目签约,签约额达9.02亿元。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引擎’。”演交会上,青岛恒德数字舞美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央歌剧院达成了3800万元的合作。中央歌剧院艺术产业部主任杜锦表示,我们选择跟青岛的公司合作,既是看好青岛市电子工业的实力,更因为青岛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从今年4月开始,省旅游局在全省开展了“看精彩十艺、游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活动。据统计,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的采摘文化节及各类瓜果蔬菜文化节,以“喜迎十艺节”为主题开展的文化休闲旅游,占到了全部节庆总数的近1/3。
  十艺节组委会外演及演交部部长李国琳表示,“借着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契机,我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产业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808个,累计完成投资1423.6亿元,同比增长35.5%;《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菩提·东行》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演艺品牌,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
“文化繁荣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十艺节文华奖上,我省吕剧《百姓书记》、京剧《瑞蚨祥》、舞剧《红高粱》获得“文华大奖”,这些剧目即将拉开巡演的序幕。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段雨强说:“借助十艺节,我们还努力争取把优秀剧目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探索山东演艺产品走出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这仅仅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三年来,我省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迈出了更大步伐。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投入和计划投入资金总额达177亿元,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设立了“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实施了“大师引进工程”,为全省文化的永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29日,我省首次评选“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对济南市等8个市和寿光市等41个县(市、区)进行表彰。借着十艺节的翅膀,山东文化产业跃上了新高度。2009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还在千亿元,仅仅三年后的2012年,这一数据就迅速刷新为2700多亿元,拥有10多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100多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在十艺节筹办中,我们文化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文化是城市之魂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徐向红表示,这些新理念都是十艺节留给山东的一笔宝贵财富,必将推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苑仁峰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