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 环保

海水淡化“钱”景广阔

2013-05-15 16:08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昨日从“2013海水淡化与膜技术论坛”上获悉,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将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产值达300亿元。

记者昨日从“2013海水淡化与膜技术论坛”上获悉,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将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产值达300亿元。不过,高成本和技术瓶颈目前仍制约着海水淡化产业的大发展,政府的支持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十二五”规划中将“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作为目标之一,不少上市公司已在布局海水淡化设备产业。

后年产值有望达300亿元

天津大学教授解利昕在论坛上表示,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是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海水淡化主要分为蒸馏法和膜法两种,蒸馏法的运用更加成熟,该方法具备受原水浓度限制小、淡化水纯度高、适合大规模建厂、直接利用热能以及经济实惠等特点。

解利昕介绍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便将海水淡化视为重要发展战略;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达220万立方米/日以上,国内海水淡化产业产值达300亿元,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

但就现阶段看来,海水淡化这一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的产业多运用于工业行业。解利昕举例称,国内运用于工业的海水淡化工程已有诸多典型案例,如天津北疆发电厂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一期10万立方米/日工程,设备投资1.2亿美元,已于2010年投产);天津大港新泉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1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工程投资10.5亿元,2009年投产)。

成本、技术成产业化瓶颈

虽然政府频频释放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的信号,但在我国这一产业仍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技术和成本,这仍制约着“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

据悉,受成本影响,国内目前除了国家示范项目外,真正由需求产生的海水淡化项目寥寥无几;技术门槛方面,海水淡化三大关键技术装备中,除高压泵外,能量回收装备、反渗透膜及组器都依赖进口;成本方面,“热法”的缺点是热耗能高,成本高。“膜法”虽然热能耗小,但因为膜阻力大,过程中需要用到高压泵,实际能耗仅比热法低10%20%,且膜的价格不菲,寿命又短,每年有50%的衰减,因此成本也不低。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海水淡化是一个趋势、一个目标,但将其作为主要用水目前还很难做到,海水淡化运用于民用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在于,“工业用水每吨为7元至8元,而民用水每吨为4.5元;淡化海水出厂水价在每吨4.5元左右,输送成本为2.5/吨至3.5/吨,若淡化海水民用,相关企业面临的要么是巨额亏损,要么只能提升水价。因此,海水淡化是否能产业化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和补贴。”

多家上市公司已抢先一步

“十二五”规划将“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列为未来目标,这或许为相关公司带来机遇。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这一指标来估算,预计海水淡化设备、材料公司将获得近90亿的市场空间,其中反渗透膜及膜组件在10亿元左右,但是目前中国更多是依赖进口,也正因此,具备技术储备的国内企业也将有机会参与其中。国内大批企业,如津膜科技、上海电气、碧水源、南方汇通等均已积极拓展海水淡化业务。

据悉,由津膜科技牵头的国家级海水淡化装置科研项目“反渗透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研制”近日在滨海新区启动。项目成功应用后将打破我国海水淡化关键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推进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进程。目前,公司研发的反渗透法核心组件“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已经通过了中科院专家验收。

津膜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在逐步推进当中,滨海的项目是一个示范工程,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研制,并实现产业化。”

而上海电气早在2008年就已制成了国内首套万吨级海水淡化设备,是国内较早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大型企业之一。公司目前的海水淡化业务已覆盖国内外市场。国内项目包括国华沧东黄骅发电厂二期1.25万吨/天热法海水淡化项目等多个项目,国外项目分布在印尼、越南等地。⊙记者朱方舟

 

责任编辑:苑仁峰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