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秦国玲
1月30日,农历腊月十九,在青州黄楼交易大厅,一踏进大厅的门,入鼻的是各种花香。青州市作为江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花农种花富了,花儿的生活也上了水平:进了空调房,喝上了纯净水,而韩国、荷兰的进口花卉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一天营业额能到六七万
在青州黄楼万红花卉交易市场,卖花的孟凡漪还没有给自己放假。他一边接着电话记录着外地客户的订单,一边忙碌着给看花的顾客介绍价格。“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对花的需求量也大了,花卉交易市场每天都和赶集一样,人挤人,一天营业额能到六七万呢!”孟凡漪说。
距离新年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分秒必争。早上8点,孟凡漪就赶到交易大厅,给客户打电话,交货,联系车送货。忙到中午,自己从外面快餐店叫个菜,和老婆、帮工一起吃,顾不上休息,前来看花卖花的顾客都将摊位前围得水泄不通,晚上6点忙完回家。“老人孩子还有媳妇的衣服都没有时间去青州买,都是晚上回家了在网上逛淘宝。”孟凡漪笑着说。
今年销路少了,但买花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自己的运输车不够用,经常借用邻居的。“现在主要就是走量,低价销售,前一段时间大花蕙兰价格在220元一株,但现在150元左右都能出手。基本上都已经赚回本了,现在卖的都是净赚!只要年前不要再下雪,基本上货都能全卖了。”
从杜鹃到大花蕙兰
“我上幼儿园时,爸妈就已经开始种花,那是最早一批养花生意人。”1996年开始,孟凡漪的父亲孟庆新就开始在黄楼迟家村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整了三个大棚养花,从最开始的仙客来等草花,到后来从福州进杜鹃,蟹爪莲,一品红。而此时风头正茂的本土凤梨、松果、一品红等品种的花,那个时代都特别少。
16岁,读完中专的孟凡漪就开始“下海”,第一次和父亲到河北石家庄卖花,腊月十二到石家庄,包了一个60平方米的地方做摊位,当时没有钱,佘了一车货去卖,一盆成本加运费一共才25元的杜鹃,卖了180元。
从2005年后由于杜鹃市场价格一直不好,孟凡漪和父亲就商量着把花棚中的花改种,就改种凤梨了。“凤梨培育一年半就可上市交易,一平米面积可以种十三四棵,市场价格每株在30元左右。”
2007年,已经种花很久的花农孟凡漪开始“不安分”。考察一圈之后,他在青州黄楼交易大厅租了摊位,开始从种花到卖花的蜕变。
现在孟庆新在家还是种花,七亩地种植着杜鹃、凤梨,蝴蝶兰。明年,新的基地建起来之后,自己还是要扩大规模的,专门种植蝴蝶兰、大花蕙兰。“做这一行,就要掌握核心的技术,还是要与时俱进的学会培养最新的品种。”孟庆新说。
夫妻俩的“驻青办”
花农张玉玺是辽宁大连人,在青州黄楼街道租了一个花棚,卖君子兰已有8年历史。在东北,他的父母办着一个君子兰种植基地,而张玉玺和妻子俨然成了东北君子兰的“青州办事处”。
“在东北君子兰有价无市,在青州就能卖上好价钱。”张玉玺感叹。他的君子兰价格每盆从30元到3000元不等,往往客户买千元以上的居多,几十元钱的反而卖不出去。
在青州,像张玉玺这样来青州赶“花卉集”的外地花农还真不少。如今,青州市黄楼镇村民80%以上的农户从事花卉种植,平均每家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10年的快速发展,青州花卉种植实现了从小而散到专业化、集中化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花卉种植向现代花卉迈进的转变。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了占地近30万平方米的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超市,花卉从业人数达11万人,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花卉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4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85亿元,形成了“十里花街,百亩市场,千户经营,万亩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中国北方最大的盆栽花卉基地,被誉为“山东花卉第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