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再来说说油条

2014-03-12 12:14 作者:张善文 来源:齐鲁晚报
关于油条的名称,由于历史的沿袭,烟台人一直有着非常奇特的叫法,地方土话分别叫做“麻糖”、“麻烫”、“麻藤”。有关“麻烫”的叫法曾引出一段笑话,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一个同学去北京“大串联”,清晨起床去买早点,排队买油条。

张善文

关于油条的名称,由于历史的沿袭,烟台人一直有着非常奇特的叫法,地方土话分别叫做“麻糖”、“麻烫”、“麻藤”。我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自小对这种叫法虽然早已习以为常,但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有关“麻烫”的叫法曾引出一段笑话,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一个同学去北京“大串联”,清晨起床去买早点,排队买油条。那时粮食是定量供给,买食品不但花钱还要付粮票。一两粮票大约买两根油条。排到他时,他跟卖油条的人讲:“同志,我买二两麻烫!”为了怕别人听不懂,还自诩是用普通话说的。虽然前面几个字人家全听懂了,但后面这“麻烫”二字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卖油条的人瞪着眼睛看着他,一时张口结舌,无所适从。亏得这个同学反应过来又改口叫油条,这才解了围。“麻烫”这种地域方言造成的尴尬、误解及由此产生的笑话略见一斑。

而今,我对“麻糖”、“麻烫”、“麻藤”这三种叫法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与否,暂且不提,在此只是各抒己见。中国文字属象形文字,很多字我们一看便能望文生义。麻烫之类的叫法虽暂时无法考证其出处,现时也无妨用一个望物生义和顾名生义的方法来解剖一番。

先说“麻糖”这种叫法,哪个糖字确乎是令人费解,与糖何干?应该是在排除之列。再说“麻烫”这叫法感觉似乎有道理。先从外观看,“麻烫”炸好后,其一,表面并不平滑,细看其表面有麻点状纹理结构。从加工工艺上说,炸“麻烫”的原料是由面粉、食盐、碱料、白矾和水组成。炸“麻烫”的过程中,其中的碱料即碳酸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溢出,使之产生气泡和膨涨作用,“麻烫”中间有了空隙并使其外壁变薄。从油锅中一捞出来,在空气中即产生热胀冷缩的作用,由此表面产生出微观的凹凸不平的麻状表面。大家不妨想一想“麻花”也是油炸的,为什么其表面比“麻烫”就显得比较平滑呢?其二,刚炸好的“麻烫”,的确烫人。即麻又烫,直观和感观合二为一,起名叫“麻烫”可谓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麻烫”炸好放凉后叫:“凉麻烫”,决不能因为它变凉的缘故而和“烫”没有了实质的联系。三谈“麻藤”的叫法,也有其贴切之处。一根炸好的油条确实象一截藤子,而且是一截有麻点状纹理的藤子,称之为“麻藤”也并无不当,实有形似之妙也。

综上所述,烟台的油条,土话叫“麻烫”和“麻藤”似乎比较合理。但我们既不是专家学者又无史料考查实证,只能算作是一家之言,各据一词,百家争鸣,各说其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社会发展至今日,“麻烫”也好,“麻藤”也罢似乎已成过往历史,现时的年轻人决然不会再称油条为“麻烫”和“麻藤”了。将来这种称呼恐怕有成古董和被划进故纸堆之可能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