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32775829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327758290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新闻

磨刀师:传承百余年 磨出锋芒毕露

2016-04-29 14:21 作者:史欣欣 来源:大众网济宁频道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那一声声吆喝伴随着剪子、菜刀等金属器物发出的声响印在老济宁人的脑海里,令人难以忘怀。

朱培忠师傅正在进行磨刀的第一步。

  记者 史欣欣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那一声声吆喝伴随着剪子、菜刀等金属器物发出的声响印在老济宁人的脑海里,令人难以忘怀。

朱师傅刀具摊的磨刀工具。

  三代传承,古稀老人磨刀五十余载

  在儿时的记忆中,扛着磨刀凳四处奔走的手艺人会往返在大街小巷,只要他们抑扬铿锵的吆喝声透出来,奶奶们就会从针线篓里翻出剪刀,主妇们就会拿出生了锈的菜刀,交给磨刀师去修整一番。而今社会日新月异,想找一位技艺熟练的磨刀师很困难。

  在济宁城区竹竿巷和盛泰桥的交汇处,有一个简单的刀具摊。两方磨刀石、一个水桶,这就是朱培忠师傅的“济宁朱大刀”刀具摊的全部。朱师傅每天骑着三轮车带着刀具和工具来到这里,等待顾客上门。今年72岁的朱师傅身体很硬朗,从十六岁开始接触磨刀,他干这一行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我父亲的师傅开始算,到我这里是第三代了,算一算得一百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之前在济宁第一五金厂上班,在厂里也是做刀具打磨的工作。退休后便开始摆摊卖些自家打造的刀具,捎带着打磨剪子和菜刀。“除了天气不好,我基本是每天都在这里。”朱师傅说,过年前后是他生意的旺季,最忙时一天磨30多把刀,客户都得排队等着磨刀。平常一天大约也能磨十多把,每磨一把刀要价5元,赚得不多,但图的就是一个快乐。

  聊天时,他告诉记者,老一辈的磨刀师傅都喜欢用两块磨刀石,由粗到细逐步升级来磨。粗磨石将刀刃磨薄,让刀的切口变得锃亮、锐利;另一块则用于在磨刀即将结束之际,将刀具放到该石块上再磨几分钟,让刀口变得锋利。只见他刀面擦干净,配以前端修成勾子形状的钢制工具勾住刀身,再用木板把刀固定好,然后用刷子在粗糙的砂轮上刷一层水,配以恰当的角度来回推拉,既省力又省时。记者看到,磨刀时,朱师傅不时用拇指感觉刀刃锋利的程度,在粗糙的砂轮上磨完,朱师傅又换到旁边的细石磨上继续磨。他告诉记者,磨好的刀普通家庭能用一年都不钝。

 朱师傅向记者展示开刃后的刀具。

  “济宁朱大刀”成质量保障标志

  朱大刀品牌创于1935年,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昌盛于第一代朱大刀,扬名于朱培忠。

  “我这刀做完都得先检验,合格之后才打上朱大刀的钢印,咱这质量得过关。”朱师傅告诉记者,一把刀的好坏和价值主要就体现在钢材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这几道工艺上,钢火好的刀锋利,保持性好,质量过关的刀用上一二十年都不会坏。他告诉记者,不管材质如何,选好刀先要看刀面。刀面平整光洁、表面无重皮和夹灰等现象,就是好刀;其次看刀刃,要薄厚均匀,刃口直;最后摸刀侧,用手轻摸刀的上、前、后3个端面,磨削平整、不刮手。

  “现在我大儿子一有空就来帮忙,准备退休后就来接班。”朱师傅朱师傅告诉记者,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他想一直将磨刀做下去。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贺亚林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